“漂亮,陳向北應該要拿杆位了!”

“真吊,不愧是被f1車隊看中的車手!”

“這可是去年新科世界冠軍漢密爾頓的記錄啊,陳向北這都能超越。”

“0.7秒真有點厲害了,今年f3賽車有大改嗎?”

“有改進,卻不多,至少達不到0.7秒程度。”

賽道觀眾歡呼雀躍的同時,還伴隨著一種不可置信。

畢竟這有些太誇張了,哪怕現場最看好陳向北的中國粉絲,都不敢奢望他真的能超越漢密爾頓的杆位,成為東望洋賽道上新的記錄!

澳島格蘭披治賽事,要迎來屬於中國車手的時代了嗎?“京佑,進站換胎!”

“莫他拿,進站換胎!”

“方俊宇,進站換胎!”

一道道車隊指令從p房發出,現在距離排位賽結束還有一分出頭,理論上放棄暖胎圈的話,還能進站換胎推最後一圈。

因為排位賽飛馳圈的成績判定,是以倒計時結束前賽車透過起始線計算。

意味著哪怕停表最後一秒才展開飛馳圈,成績依然有效。

現場比賽工程師心裡面都很清楚,陳向北剛才這一圈是極致輕載油加全新軟胎拼出來的成績。如果想要奪回杆位歸屬,那麼得同樣去拼!雖然沒時間進行暖胎圈,輪胎出站達不到工況溫度。但東望洋賽道跟英國的情況不同,這裡隨著時間臨近中午路面溫度越來越高,街道賽的特性也會讓輪胎升溫很快。

並不是每一條賽道都得考慮讓輪胎升溫,有些高溫賽道車隊更關注的是如何給輪胎降溫。

比如f1的馬來西亞站跟巴林站,都是以高溫賽道著稱。

其實類似緯度還包括新加坡站,只不過為了避開白天炎熱高溫,fia選擇了夜戰模式。

短時間內就能達到工況溫度,再加上二十多輛賽車半個小時的飛馳,已經讓行車線上面累積了足夠的橡膠提升抓地力,這才是車隊敢於“豪賭”的基礎。

往往一條賽道能否跑出最快圈,在於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配合。

天時就不用多說了,陰雨天肯定跑不出來。

人和也很簡單理解,最快圈速得有實力車手為依託。

最複雜的情況便是地利,除了地頭蛇對賽道的熟悉程度之外,還有便是地面瀝青狀態。

一條賽道抓地力最好的階段,便是鋪設新瀝青的第二到四年之間,整個變化過程就如同一條峰谷線,過了峰值就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

就拿中國的東海國際賽道舉例,賽道記錄很多一段時間內,都是由04年舒馬赫創造並保持,後面哪怕賽車效能進步也沒人能突破。

賽道瀝青面層就這麼運營了二十年不斷老化,直到24年重啟f1中國大獎賽,鋪設了更高技術級別的新瀝青。

一年之後再次舉辦f1中國大獎賽,從衝刺賽開始各項圈速記錄就不斷被打破,這就是新瀝青處於抓地力峰值帶來的效果。

街道賽的路面環境比傳統賽道要更加惡劣,就愈發需要行車線上面掉落的橡膠顆粒來提升抓地力。最後一分鐘“地利”條件已經達到,就看各支車隊的車手們,能不能跑出屬於自己的“星辰一圈”了。

“澤野,我要進站了。”

tr裡面傳來陳向北的請求,他只搭載了極致的輕油,錯過基站視窗賽後抽檢就會不透過。

“收到,準備進站。”

澤野弘樹給了回應。

只是接下來他目光望向奧德託,略微有些擔憂的說道:“領隊,不知道這些出站車手裡面,會不會威脅到向北君的杆位成績。”

“能威脅到的話,他們不會等到現在。”

“北,就是這場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