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

能委屈反而可以保全,能彎曲反而可以伸直,低窪之處反而能充盈,陳舊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貪多反而會迷惑。

因此,聖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正規化。不自我顯露,所以能顯明;不自以為是,所以能彰顯;不自我誇耀,所以能成就功勳;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長久。

正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相爭。

古人所說的“能委屈反而可以保全”,怎麼會是空話呢!它確實能讓人得到保全並有所收穫。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個名叫清平鎮的地方,鎮裡生活著兩位年輕的匠人,一位叫阿福,是個木雕師傅,另一位叫阿強,精於陶藝。

阿福手藝精湛,經他手雕刻出的花鳥魚蟲栩栩如生,在鎮裡頗有名氣。起初,他為人謙遜,對每一塊木料都心懷敬意,雕刻時全神貫注,哪怕木料有些彎曲、瑕疵,他也能依據其形態,巧妙構思,將缺點化為亮點。就如那彎曲的木料,經他雕琢,反而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品,正所謂 “曲則全,枉則直”。遇到木料上有窪陷之處,他也不嫌棄,精心打磨,讓窪陷之處成為作品獨特的紋理,使其更顯韻味,完美詮釋了 “窪則盈”。而且,阿福每次接的訂單並不多,他總是精雕細琢,力求把每一件作品都做到極致,慢慢的,找他定製木雕的人越來越多,這便是 “少則多”。

反觀阿強,雖同樣天賦出眾,但隨著名聲漸起,他變得驕傲自負。每次製作陶藝作品,他都急於求成,一心想要展示自已的高超技藝,根本聽不進旁人的建議,“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 這句話,他全然拋在了腦後。

有一回,一位富商前來定製一套大型陶藝擺件,阿強滿心歡喜,想要藉此機會大顯身手,讓全鎮人都見識他的厲害。他不顧陶土的特性,一味按照自已的想法塑形,遇到陶土有些乾裂、不規整的地方,直接丟棄重換,完全不懂得 “敝則新” 的道理,白白浪費了許多材料。製作過程中,他又貪多求快,想要在一件作品上堆砌各種複雜的工藝,結果弄得不倫不類,讓原本期待滿滿的富商大失所望。

而阿福呢,依舊每日在他的木雕工坊裡,安靜地鑽研技藝。他從不自我誇耀,每完成一件得意之作,也只是默默擺在工坊一角,供客人欣賞品鑑,“不自伐,故有功”。遇到同行前來請教,他總是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從不矜持,因而在鎮里人緣極佳,同行們都對他敬重有加,他的木雕技藝也愈發精湛,“不自矜,故長”。

時間久了,阿福的木雕工坊生意興隆,作品遠銷各地,他本人也成為了清平鎮的驕傲。而阿強呢,由於那次的失敗,名聲受損,訂單銳減,他這才開始反思自已的行為。

後來,阿強主動找到阿福,向他請教成功的秘訣。阿福只是微笑著說:“咱們做匠人,講究的是順應材料、尊重技藝,不能太把自已當回事,得懂得迂迴、謙遜之道。你看那水,遇到阻礙就繞過去,看似柔弱,實則無堅不摧,這便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古之所謂‘曲則全’者,絕非虛言,你我只要用心體悟,必能受益無窮。”

阿強聽後,如夢初醒,從此一改往日的傲慢,重新潛心鑽研陶藝,學習阿福的謙遜處世與創作之道。慢慢地,他的陶藝作品也重新獲得了大家的認可,清平鎮又多了一位受人讚譽的匠人。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