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譯文】

大德的形態,完全依從於道。道這個東西,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之中,其中有形象;恍恍惚惚之間,其中有實物。

深遠闇昧啊,其中有精微之氣;這精微之氣非常真實,其中有可以印證的東西。

從當今上溯到遠古,它的名字永遠不會消失,依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起始。我怎麼知道萬物起始的情形呢?就是依據道。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個寧靜祥和的村落,名叫清平村。村裡住著一位睿智的老者,名叫玄風,他一生痴迷於對天地自然之道的探尋,對《道德經》更是有著深刻的領悟。

村中有個年輕後生,名叫小虎,他聰明伶俐,但生性浮躁,總是急於求成,渴望能快速掌握世間所有的知識與本領,對玄風老人所鑽研的晦澀難懂的 “道”,頗為不屑,覺得那太過虛幻,遠不如實實在在的手藝來得有用。

一日,小虎為了學習一門新的木工技藝,準備進山去尋找一種珍稀的木材。玄風老人得知後,決定與他一同前往,小虎雖有些不情願,卻也不好拒絕。

兩人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山林間雲霧繚繞,靜謐而神秘。小虎一心想著找到木材,腳步匆匆,對周圍的美景全然不顧。而玄風老人則不緊不慢,目光深邃地觀察著山林中的一切,時而駐足,凝視著山間潺潺的溪流,時而抬頭,望向那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

走著走著,小虎有些不耐煩了,嘟囔道:“老人家,咱們得快點,不然天黑前趕不回去了,找這勞什子木材才是正事,您老別淨顧著看這些沒用的景兒。”

玄風老人微微一笑,說道:“孩子,你覺得無用,實則蘊含大用。這山林間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是道的體現,你只知趕路,卻不知用心去感受。就如同這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世間真正的大德與永珍,都依從於道啊。”

小虎雖似懂非懂,但也不好再說什麼,只得繼續跟著。不一會兒,他們來到一處幽深的山谷,霧氣愈發濃重,周圍的景象變得恍惚起來,小虎心裡不禁有些發怵。

就在這時,玄風老人指著那霧氣瀰漫之處,說道:“你看,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這看似混沌不清的霧氣之中,其實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你靜下心來,仔細瞧瞧。”

小虎努力定了定神,瞪大了眼睛望去,只見那霧氣在微風的吹拂下,隱隱約約變幻出各種形狀,時而像一隻展翅的飛鳥,時而又似一朵盛開的蓮花,仿若有靈。他不禁驚歎出聲:“這…… 這是怎麼回事?”

玄風老人緩緩說道:“這便是道的奇妙之處,它窈兮冥兮,看似幽深暗昧,可其中有精,這精甚真,其中有信。這些微妙的變化,都是道的精魂所在,是真實不虛的,從古至今,道的名號從未消失,它一直存在,我們靠著它,才能知曉萬物的起源與發展。”

小虎仿若被點醒一般,心中的浮躁漸漸褪去,開始嘗試著靜下心來,感受周圍的一切。他們繼續前行,終於找到了小虎所需的木材,可此時的小虎,已不再僅僅將其視為一塊做木工的材料,而是當作了自然之道賦予的一份饋贈。

回到村子後,小虎仿若變了一個人,不再急於求成,而是時常跟隨玄風老人,或於山林間體悟自然,或在靜謐處研讀《道德經》,慢慢探尋著那 “道” 的真諦,也逐漸明白了世間萬物皆依從於道的深刻含義,終成長為清平村新一代的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