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
少發號施令是合乎自然的。所以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是誰使它這樣的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持久,更何況人呢?
所以,從事於道的人,就與道合一;從事於德的人,就與德合一;失道失德的人,就與失合一。
與道合一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與德合一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與失合一的人,失也樂於得到他。
統治者的誠信不足,百姓自然就不信任他。
【故事】
在一個名叫清平的小山村,生活著一位睿智的老者,名叫墨淵,他對《道德經》頗有研究,時常給村裡的孩子們講述其中蘊含的哲理。
村裡的新任村長,年輕氣盛,一心想要幹出一番大事業,讓清平村快速富裕起來。剛上任不久,他就制定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計劃,今天下令村民們開墾荒地,種植新引進的經濟作物;明天又要求大家集資修建新的工廠,想讓村子走上工業化道路。他每天都在村裡四處奔走,大聲吆喝著各種指令,忙得不可開交,卻忽略了村民們的實際需求和想法,這便是不懂得 “希言自然”。
起初,村民們雖然有些疲憊,但看在村長一片熱忱的份上,還是盡力配合。然而,老天爺似乎並不眷顧這些違背自然規律的舉動。剛種下的經濟作物,因為不適應本地的土壤和氣候,大片大片地枯萎,根本結不出果實。新建的工廠,由於缺乏合理規劃,不僅破壞了村裡的風水,還汙染了水源,導致村民們的生活用水都成了問題。
就在大家焦頭爛額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席捲而來。狂風呼嘯,吹倒了村裡不少尚未穩固的房屋;暴雨傾盆,淹沒了剛開墾的農田。這場災害讓清平村陷入了困境,村民們人心惶惶。
墨淵老人看著滿目瘡痍的村子,心中感慨萬千,他召集村民們到村口的老槐樹下,說道:“大家看看,這狂風暴雨雖然來勢洶洶,可就連天地施展這般狂暴之力,都不能持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咱們人又怎能一味地強行而為呢?村長出發點是好的,可他沒有順應自然,沒有考慮村子的實際情況,咱們之前的做法太急功近利了。”
村長聽了墨淵老人的話,羞愧地低下了頭。他意識到自已之前的錯誤,決心改正。此後,村長不再頻繁地發號施令,而是靜下心來,挨家挨戶走訪,認真傾聽村民們的心聲,瞭解村子的優勢與劣勢。
他發現村裡的土壤雖然不適合那種外來的經濟作物,卻非常適宜種植傳統的中藥材,而且村裡有幾位老人一直掌握著精湛的炮製中藥材手藝。於是,村長決定帶領村民們發展中藥材種植與炮製產業,這個計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在實施過程中,村長始終秉持著誠信待人的原則。他向村民們承諾,所有的收益都會公平分配,資金使用明細也會定期公開。他說到做到,無論是採購藥材種子,還是聘請技術專家,每一筆開銷都清清楚楚。村民們看到村長的改變,漸漸恢復了對他的信任,大家齊心協力,幹勁十足。
隨著時間的推移,清平村的中藥材產業逐漸走上正軌,產品暢銷周邊地區,村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而村長也在這個過程中,深刻領悟到了 “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的道理。他與村民們一同遵循自然規律,堅守誠信美德,村子也因此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