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以免民眾去爭名奪利;不看重稀有的商品,以免民眾滋生盜竊的念頭;
不炫耀能引起人貪慾的東西,以免民心被擾亂。
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淨化百姓的心靈,填飽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爭名逐利之心,增強百姓的體魄。
永遠使百姓沒有投機取巧、爭名奪利的心智和慾望,使那些自作聰明的人也不敢肆意妄為。以 “無為” 的態度去處理世事,那麼就沒有治理不好的事情。
【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清平國的小國。這個國家的前任君王,熱衷於推崇賢能之士,他在朝堂之上設立各種功勳獎項,對那些才華出眾、能言善辯的大臣們給予極高的榮譽與豐厚的賞賜。一時間,舉國上下都陷入了對 “賢名” 的狂熱追求之中。
都城有個叫阿福的年輕人,本是個樸實的農夫,每日安心耕種,生活雖不算富足,卻也平靜。可眼見鄰里紛紛棄農求學、求官,只為爭那 “賢名” 換得榮華富貴,他的心也漸漸動搖了。阿福家中貧寒,無力供給他拜師求學,無奈之下,他竟動起了歪心思。聽聞皇宮寶庫中藏有能助學子才思泉湧的稀世珍寶,阿福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潛入皇宮,想要盜取寶物,結果被侍衛當場擒獲。
在獄中,阿福滿心悔恨,他哭訴道:“我本不想做賊,可看到人人都為了那‘賢名’、為了得到珍貴之物不擇手段,我實在是迷了心智。”
後來,清平國迎來了新一任君王,他熟讀《道德經》,深知前任君王治理之弊端。新王登基後,第一道政令便是廢除那些容易引發爭名逐利的賞賜制度,不再大肆宣揚誰是 “賢能”,朝堂之上只論事功,不論虛名。同時,他大力發展農業與手工藝,降低賦稅,讓百姓能填飽肚子,安居樂業。
為了讓民眾的心不再被貪慾充斥,新王還下令,禁止貴族在街市上炫耀那些從異國蒐羅來的奇珍異寶。王宮的奢華宴會也一概取消,改為與民同樂的親民聚會。
在新王的治理下,清平國漸漸發生了變化。像阿福這樣的年輕人,又重新回到了田間地頭,安心勞作。百姓們的心中不再有過多的雜念,只想著如何把日子過得更好。
鄰國聽聞清平國的轉變,紛紛派使者前來探尋治理之道。新王笑著對使者們說:“孤王不過是遵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的道理罷了,讓百姓們心靈純淨,身體強健,生活富足,這便是寡人之治。”
日子一天天過去,清平國愈發繁榮昌盛,百姓們安居樂業,路不拾遺,真正實現了 “為無為,則無不治” 的理想之境。
【解析】
道家的 “無為” 思想
核心內涵:道家主張順應自然規律,不過度人為干預,讓事物按照自身的本性發展。“為無為,則無不治” 體現了這種理念,認為以 “無為” 的方式治理,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去追求功利性的目標,不妄為、不擾民,讓社會自然地達到和諧有序的狀態。
實踐意義:在社會治理中,不過分推崇賢能,避免人們為爭名逐利而產生爭鬥和攀比,使社會迴歸到一種自然、質樸的狀態,這有利於減少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對人性的認識
慾望與紛爭:道家認為,人的慾望是引發紛爭和社會混亂的根源。“尚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