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如果天下人都知曉什麼是美,醜的觀念也就隨之產生了。都知道什麼是善,惡的觀念也就相伴出現了。
有和無相互依存而生,難和易相互成就,長和短透過相互比較而顯現,高和下相互依存而存在,音與聲相互應和,前和後相互跟隨,這是永恆不變的道理。
因此,聖人以無為的方式來處理世事,施行無需言語的教化;萬物興起而不加以干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已有,有所作為但不憑藉它來彰顯自已,成就了功業卻不居功自傲。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沒。
【故事】
在古老的趙國,有一個寧靜的小鎮,名叫清平鎮。鎮裡有兩位畫師,一位叫墨白,一位叫丹青。墨白作畫,向來追求極致的完美,每一筆都精雕細琢,力求將畫面描繪得盡善盡美,他的畫作在鎮裡廣受讚譽,人人都稱他為“善畫者”。丹青卻截然不同,他作畫隨心隨性,有時寥寥數筆勾勒出大致輪廓,畫面看似粗糙簡陋,常被人詬病“毫無美感”。
起初,墨白聲名遠揚,求畫之人絡繹不絕,大家都以能擁有一幅他的“完美”畫作而自豪。丹青則門可羅雀,只有少數幾個懂得欣賞他的知音偶爾前來。但隨著時間推移,問題漸漸顯現。墨白為了維持自已“完美”的畫風,壓力越來越大,作畫時變得束手束腳,生怕有一絲差錯。而且,人們看多了他的畫,漸漸覺得千篇一律,審美疲勞之下,開始挑剔畫作中的細微不足,甚至惡語相向,曾經的“善”評轉眼間就變成了“不善”。
反觀丹青,他依舊我行我素,不受外界干擾。有一回,鎮裡遭遇洪災,房屋倒塌,百姓流離失所。丹青目睹此景,心有所感,拿起畫筆,在一面殘垣斷壁上快速揮灑。他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百姓互助抗洪的場景,雖不精美,卻飽含力量,直擊人心。人們看到這幅畫,原本被災難籠罩的陰霾心情瞬間被點亮,紛紛讚歎丹青畫出了他們內心的堅韌與希望,此刻,那些曾經嫌棄他畫作“不美”的人,也看到了其中別樣的“美”,而之前對精美畫作的過度追捧,對比之下倒顯得有些“惡”了。
鎮裡還有一位受人敬重的老者,名叫玄風,他德高望重,如同聖人一般。玄風平日裡很少言語教導眾人該如何行事,只是默默以身作則。當鎮裡要修建學堂,資金短缺時,他第一個帶頭捐出自已的積蓄,卻從不宣揚;看到有人爭吵,他只是微笑著走上前,輕輕幾句話便化解矛盾,事後也不居功。在他的影響下,清平鎮的百姓們漸漸懂得相互關愛、共同奮進,就像萬物自然生長,玄風從不刻意主導,卻讓一切向好的方向發展。
後來,墨白看到丹青和玄風的作為,心中若有所悟。他不再執著於追求外界定義的“美”與“善”,放下包袱,嘗試融合丹青的隨心與玄風的無為。此後,他的畫作既有細膩的描繪,又有灑脫的意境,重新贏得了大家的喜愛。而清平鎮也在這種“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氛圍中,變得越發繁榮祥和,百姓們都明白了,世間萬物皆有兩面,唯有順應自然、不刻意為之,方能長久。
【解析】
辯證統一的觀點
美與醜、善與惡:“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體現了美與醜、善與惡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當人們界定了美的標準,醜的概念也就隨之產生;確定了善的準則,惡的觀念也相伴而生。這表明事物的對立面並非孤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