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譯文】
“道” 是萬物深藏的奧秘所在。它是善人的珍寶,不善的人也能依靠它得以保全。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的尊敬,良好的行為能夠贏得他人的推崇。
即便是行為不善的人,怎麼能捨棄 “道” 呢?所以在設立天子、配置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璧在先、駟馬隨後的隆重禮儀,但這還不如用 “道” 來作為獻禮。
自古以來人們之所以如此重視 “道”,原因是什麼呢?難道不是說,有求於它就能得到,有罪過依靠它就能免除嗎?所以 “道” 才被天下人所珍視。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個名為清平鎮的地方,鎮裡的人們世代安居樂業,民風淳樸。鎮中有兩位年輕人,一位叫善仁,一位叫勇力。
善仁為人善良溫和,平日裡總是樂於助人,無論哪家有困難,他都會第一個伸出援手。有一回,村裡的老獵戶摔傷了腿,無法進山打獵,家中頓時沒了生計。善仁得知後,主動將自已家中為數不多的存糧送了過去,還每日幫著獵戶照顧家人、料理家務。在田間勞作時,他也毫無保留地將自已摸索出的精耕技巧分享給其他農戶,讓大家的收成都有所增加。
勇力則生性莽撞,脾氣急躁,與人相處時常常因一言不合就起爭執。一次集市上,他因爭搶攤位與別人發生衝突,差點大打出手,幸好旁人及時勸阻。此後,大家都對勇力有些敬而遠之,他的生意也越發冷清。
善仁的美名漸漸在鎮裡傳開,大家都對他讚譽有加,每次見到他都會親切地打招呼,孩子們也喜歡圍繞在他身邊聽他講故事,這便是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而勇力看到善仁備受尊崇,心中十分羨慕,同時也對自已過往的行為感到懊悔。
有一年,清平鎮遭遇了罕見的洪災,洪水瞬間淹沒了大片農田和房屋。鎮裡的人們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善仁雖心急如焚,但他想起平日裡研讀古籍時所領悟到的 “道”,深知此刻應冷靜應對。他挺身而出,組織大家往高處轉移,幫忙搶救物資,安撫眾人情緒。在他的帶動下,一些原本慌亂的村民也逐漸鎮定下來,紛紛加入抗災隊伍。
勇力看到善仁的作為,深受觸動,也一改往日的莽撞,主動幫忙背老人、抱孩子,運送救災物資。在抗洪過程中,他不小心扭傷了腳,但仍咬牙堅持,儘自已最大的努力幫助鄉親們。
洪水退去後,鎮裡一片狼藉,大家面臨著重建家園的巨大難題。善仁又依據 “道” 的指引,提出眾人分工合作、互幫互助的重建方案。男人們負責修繕房屋、清理河道,女人們則一起織布縫衣、準備食物,孩子們也力所能及地幫忙傳遞工具、照顧傷者。勇力積極響應,帶著幾個年輕人承擔起了最繁重的房屋修繕任務。
在大家齊心協力的努力下,清平鎮慢慢恢復了往日的生機。經過這場災難,勇力徹底改變了自已,他向善仁請教為人處世之道,善仁笑著說:“這世間有個看不見卻無處不在的‘道’,它是萬物之奧,無論是善人還是像你我這樣曾經犯錯的人,都能從中汲取力量,獲得成長。你看,只要依循它,哪怕之前有再多過錯,也能改過自新,被大家接納。”
後來,清平鎮的故事傳到了周邊地區,縣令聽聞後十分感慨。當時,朝堂之上正在討論設立新的官職,以輔助天子治理天下,各地官員紛紛獻上奇珍異寶,希望能借此獲得青睞。這位縣令卻在朝堂上說道:“下官轄區內有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