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國者若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 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譯文】

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成為天下交匯的地方。雌性常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性,就是因為它安於居下的緣故。

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忍讓,就能取得小國的信任與歸附;小國對大國謙下忍讓,就能見容於大國 。

所以,有時(大國)以謙下而取得(小國的歸附),有時(小國)以謙下而取得(大國的容納)。

大國不過是想兼併積聚小國,小國不過是想歸附侍奉大國。這樣雙方都能滿足自已的願望,大國尤其應該謙下。

【故事】

在古老的東方大陸,並存著兩個相鄰的國度,一個是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震澤國,另一個是疆域較小、資源相對匱乏的青巖國。

震澤國的國君明煦,是一位睿智且胸懷寬廣之人,他深知 “大國者若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的道理。平日裡,他對待周邊國家,尤其是像青巖國這樣的小國,態度謙遜溫和,從不仗著自身的強大而頤指氣使。在貿易往來上,震澤國雖有能力壟斷某些稀缺物資的交易,抬高價格,但明煦並未如此行事。相反,他下令開放市場,以公平合理的價格與各國互通有無,還特意降低了青巖國採購重要物資的關稅,使得青巖國在與震澤國的貿易中,能夠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百姓的生活也因此得到改善。

青巖國國君葉默,同樣是一位賢明之君,他明白本國國力弱小,需 “小國以下大國”,才能謀求安穩發展。每次震澤國使者來訪,他都親自出城迎接,以最高禮節相待,並且虛心向震澤國請教治國理政、發展農業與手工藝的經驗。對於震澤國提出的一些合作提議,只要無損本國根本利益,他都積極響應,全力配合。

有一年,青巖國遭遇罕見的旱災,莊稼歉收,糧食儲備告急。葉默心急如焚,無奈之下,向震澤國發出求救訊號。明煦得知後,立刻召集大臣商議,有大臣提出趁機提出一些苛刻條件,讓青巖國割讓土地以換取糧食,但明煦嚴厲斥責了這種想法,他說:“大國不過欲兼蓄人,應懷悲憫之心,怎能乘人之危?” 隨後,震澤國迅速組織起龐大的運糧隊伍,馬不停蹄地將糧食運往青巖國,解了青巖國的燃眉之急。

經此一事,青巖國上下對震澤國感恩戴德,百姓們自發傳頌震澤國的善舉。而青巖國為了報答這份恩情,將本國獨有的精湛陶藝技術毫無保留地分享給震澤國,幫助震澤國發展特色手工藝產業,使得震澤國的陶瓷製品在國際市場上大受歡迎,為兩國都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

此後,震澤國與青巖國的關係愈發緊密,雙方頻繁開展文化交流、學術研討等活動,互相取長補短。在面對外部勢力的潛在威脅時,兩國更是攜手並肩,共同應對,成為了周邊國家羨慕的典範。

多年後,回顧這段歷史,人們紛紛感慨,正是因為震澤國作為大國能 “以下小國”,青巖國作為小國能 “以下大國”,才使得雙方 “各得其所欲”,實現了共同的繁榮與穩定,而這也正是《道德經》所闡述的大國與小國相處的智慧真諦。

【解析】

矛盾對立統一

大國與小國:大國和小國是一對矛盾體,二者在實力、資源等方面存在差異和對立。但依據 “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大國和小國透過 “下” 的方式,即謙下、包容,又能實現相互依存、相互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