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譯文】
古代善於以 “道” 治國的人,不是用 “道” 來使民眾變得狡黠聰慧,而是要用 “道” 使民眾返璞歸真。民眾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他們的智謀心機太多。
所以,用智謀心機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災禍;不用智謀心機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福氣。明白這兩者(以智治國和不以智治國)也是一種治國的法則。
能長久地瞭解並遵循這個法則,就叫做 “玄德”。“玄德” 是深邃的、幽遠的,它與一般事物的發展似乎相反,然而正是這樣,最終才能實現最大的順暢。
【故事】
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名叫清平國的古老國度,這裡曾歷經幾代君王的更迭,每一任君主都懷揣著讓國家昌盛、百姓安樂的雄心壯志,然而治國之路,卻各有千秋。
前任國君重智,他廣納賢才,朝堂之上謀士如雲,智囊團們整日為國家的各項事務出謀劃策。在經濟上,他們制定了繁雜的稅收策略,試圖從商貿的各個環節中增加國庫收入;在農業方面,推行高度精細化的耕作指令,要求農民按照統一標準種植作物,期望以此提高糧食產量;文化上,大力倡導精英教育,設立層層選拔,只看重少數讀書人的學術造詣,卻忽視了民間文化傳承的根基。起初,這些策略看似成效斐然,國庫漸豐,部分地區糧食產量也有所上升,朝堂上下一片繁榮景象。
但好景不長,問題接踵而至。商人們不堪重稅,開始偷奸耍滑,以次充好,市場秩序大亂;農民們被嚴苛的耕作指令束縛,失去了因地制宜的自主性,面對突發的自然災害,束手無策,糧食歉收,民生凋敝;民間因文化發展失衡,普通百姓對國家認同感降低,抱怨聲此起彼伏,整個國家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民眾越發難治,國家動盪不安。
就在清平國風雨飄搖之際,一位年輕的君王登基,他熟讀古籍,對《道德經》中的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感悟頗深。新君上位伊始,便力排眾議,決心以 “道” 治國,撥亂反正。
在經濟領域,他摒棄了繁雜的稅收條文,採用簡單、公平的稅制,減輕商人負擔,鼓勵他們自由經營,只要求他們誠信為本,童叟無欺。同時,在各地設立集市日,促進物資交流,讓市場的供需關係自然調節物價。商人重燃經營熱情,市場逐漸恢復生機,商品琳琅滿目,交易繁榮有序。
農業上,新君廢除了硬性的耕作指令,派遣有經驗的老農深入各地,與當地農民交流,依據土壤、氣候條件,指導他們選擇合適的農作物。政府還組織修建水利工程,為農民提供便利,不再過多幹涉農民的日常勞作細節。農民們重新找回了勞作的樂趣與自主性,糧食產量穩步回升,倉廩充實。
文化層面,新君重視民間文化傳承,鼓勵百姓傳唱民謠、講述古老傳說,組織民間藝人交流技藝,設立民俗節日,讓全民參與其中。無論是田間勞作的農夫,還是街頭巷尾的手工藝人,都能在文化活動中找到歸屬感。百姓們的精神世界愈發豐富,人心漸漸凝聚,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日俱增。
朝堂之上,大臣們起初對新君的做法憂心忡忡,擔心如此 “無為而治” 會讓國家再度陷入混亂。但新君卻曉諭眾人:“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我們應順應自然,遵循‘道’的法則,而非耍弄權謀。”
隨著時間推移,清平國在新君看似 “愚民” 的政策下,發生了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