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半導體之殤 (第1/3頁)
銀河科創板開通測試題正確答案 嶺南仨人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忙碌的五月份,悄無聲息的溜走了。
隨之而來的更加火熱的六月份。
還有更加火熱的訊息,由華芯國際(SMIC)創始人張汝京博士擔任總經理、300毫米大矽片專案的上滬新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
在六月十日出現重大人事變動:張汝京博士3年任期結束,董事會決定張汝京博士將不再擔任上滬新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一職。
上海新昇半導體的早期投資方代表、同時擔任新昇董事長的上滬新陽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福祥,也同時去職。
張汝京博士與王福祥先生繼續擔任董事一職。
據官方人士訊息,此番調整的原因,理由是張汝京博士的任期截止至2017年5月30日到期,到期後不再續聘。
但也有聲音表明,主要來自於目前資方要求儘快量產的壓力。
現任主導者張汝京先生過多給東唐本土供應商提升良率時間,而導致的新昇量產時間的延長。
這是有多著急?目前半導體產業的國家層面的投資,到底是為了賺錢還是儘量得提升行業整體的技術水平?
另外,多個渠道資訊顯示,本決定之日在上週早些時候,但決定伊始並非張汝京博士和王福祥董事長共同去職,而是資方先提出增加NabeelGareeb進管理層,類似雙CEO模式後,張博士與王福祥先生其中一位提出去職,另一位也接著表示去職。
黃豪傑看著這個新聞,頓時眯起眼思考著。
東唐半導體產業發展至今,很長一段時間如同東唐足球一樣,一直處於不斷追趕的地步。
由於半導體產業是一個長產業鏈的特色,發展之初乃至至今,都面臨著上游裝置、材料的嚴格封鎖。
巴統與瓦森納協議的存在,大西聯盟和米粒家對東唐實施高科技產品禁運,一般他們都是按照N2的原則審批,就是比最先進的技術晚兩代,而在審批過程中又拖延一些時間。
基本上,東唐能夠拿到的技術裝置都會比發達國家最先進的晚3代甚至更長。
對製造工藝形成制約,雖然在工藝上苦苦追趕,但制約的瓶頸仍在,而這些瓶頸,在早期依託學者官操盤的上滬貝嶺等投入,已經落伍在目前的時代浪潮裡。
提起東唐半導體,就讓人聯想起東唐足球,令黃豪傑常常記起的就是兩個人:張汝京和徐根寶。
同時,也同樣存在這麼另一群人:實權資方(名為專家學者,卻有相當的行政背書,同時,還手伸到企業的運營管理之中。)以及官方背景的資方。
這讓東唐半導體和東唐足球,有著幾分相似,東唐足球不用說是被誰的任期內做爛的,東唐半導體,也在這些年滲透著多位急功者的影響。
2000年世大被臺基電併購之後,早就已經可以退休的張汝京,就覺得他有責任提升東唐半導體產業的技術水平。
就義無反顧地來到東唐,並吸引大量他在德州儀器TI的同事和東島同行一起來內地創業。
當時他不僅賣掉了在米粒家的多處房產,把太太孩子都帶到了大陸,連90高齡的母親也一起遷居到了上滬。
張汝京博士創辦的華芯國際,不僅在晶片製造層面對東唐貢獻較大,比如早在21世紀初期佈局12寸產線,以個人資源,找齊了全米五大教會為他做人格背書,擔保他所說的話都誠實可信,並允諾該國政府華芯的產品一定只用於商業用途,不會用於軍事用途。
2007年12月,華芯順利拿到了45奈米產品的生產裝置,僅比大西聯盟等發達國家晚了1年左右的時間,2009年1月1日,他們又順利拿到了32奈米生產裝置的出口許可。
然而,半導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