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特別是製造業作為需要資金投入較大的產業,需要有國家資金支援,但國資入股,即很難再從西方國家引進裝置,而不引入國資入股,卻很難得到國家資金支援。

黃豪傑很難以想象,是在什麼樣的堅持和努力之下,張汝京博士將華芯國際建立並不斷在製程上突破裝置的制約封鎖,同時頂住多方壓力佈局12寸產線,在剛過去的幾年裡,12寸市場的產能早已證明他當初的眼光佈局。

除了晶片製造領域,張汝京博士更大的貢獻在於,為東唐半導體產業培養了眾多人才,現在東唐製造乃至其它領域企業的高管、CTOCOOCEO,諸多來自於華芯國際。

同時,張汝京博士還一直有心培養東唐本土企業,如果用外來裝置,可能立刻量產,用東唐本土公司的裝置,可能良率不夠,不斷改進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1年量產,張博士傾向後者,華芯國際也好,新昇也罷,皆是如此。

而這一切中,老先生並不計較個人利益,無論是華芯國際的股份,還是為了儘早和解,放棄在東唐的反訴離開SMIC,或是創辦新昇。

張汝京博士更像是產業的佈道者,而非逐利的企業家。

想起徐根寶,在東唐足球大體制內退出,創辦足球基地,培養青少年一代本該是落在應該具備戰略眼光的學者官身上的事情,卻要老徐扛著,還不斷面臨資金問題,個人不斷供血基地。

12強賽期間,東唐足球共有顏駿凌、顧超等8名當初根寶崇明基地產出的球員。

但相當長的時間內,東唐足球急功近利得過分,只有他在重視青少年隊伍,踏踏實實做著基礎的事情。

同樣不該急功近利的,還包括半導體產業。

然而,對於一個上市公司(SMIC),尚能夠理解普通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心情,二級市場追逐短期利益,大量在財務報表上的折舊導致的報表難看市值低迷是二級市場的韭菜和分析師們難以接受的,很難具備如此的情懷能夠去充分理解。

但對於一個未上市的公司,一個剛剛投入建設的300毫米大矽片專案,正在以創辦人個人的影響力廣納賢才的時期,利用這個專案又可以帶動多少產業內上下游的東唐本土公司一起發展,遲一點量產,資方,卻竟然奇怪得也坐不住了。

今年全球wafer短缺,東瀛wafer大廠Sumco拒絕向武漢新芯供貨,優先供貨給英特爾、臺基電、美光等企業。

東唐已經看到矽晶圓的重要性,但是矽片的生產工藝,具體說是生產裝置,豈能直接了當海外買買買呢?

恰恰因為它重要,才更要儘可能國產化,別人可以斷供wafer,難道不可以斷供裝置麼?

半導體產業這種國之重器,更因如此,在產業重點專案上,量產的指標應該偏向於對上下游行業本土企業的帶動。

黃豪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儘管張汝京是米籍華人,還是東島人。

但是張汝京絕對是偏向於東唐的。

黃豪傑決定為他破例一次,抓起電話:

“喂!老李!”

“黃總。”

“你幫我約一下剛剛從新昇半導體辭職的張汝京,我打算去見一見他。”黃豪傑直接吩咐道。

“好的,黃總大概什麼時候去見對方。”儘管對於黃豪傑的天馬行空非常疑惑,但是他按照吩咐來。

“越快越好!我明天就坐高鐵過去上滬。”

“好的,我儘快安排。”

掛了電話,黃豪傑在一張草稿紙上寫著半導體,然後又寫下常溫超導體。

事實上黃豪傑從平行時空獲得的量子計算機晶片,就是超導量子計算機晶片。

但是其實在超導量子計算機晶片之前,平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