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國高階產品的採購逐漸減少,而對低價值物資的進口卻日益盛行。中國製定了外貿出口的重量配額制度,即每出口一公斤商品,必須進口兩公斤的商品。這樣一來,進口商無論進口何種商品,只要經過稱重並獲得重量配額,便可以將其轉售給出口商以謀取利潤。商人們發現進口產品利潤越來越低的時候,進口低價原材料反倒利潤更高時。就開始了大量購買物資的行為。廢鐵貴了買礦山,當礦石價格上漲時,他們購買石頭;當石頭價格上漲時,他們購買沙子;當沙子價格上漲時,他們購買廢料。總之,他們總是選擇最便宜最重的物資進行進口。這種做法使得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透過低價物資的大量進口來滿足國內原子材料的需求,並透過出口高效能商品獲取更多的利益。這也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種策略調整,可能對國際市場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於那些依賴向中國出口高階產品的國家來說,可能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然而,對於中國自身而言,這種政策調整有助於資源積累,促進國內產業的發展和創新。

中國出口著各種高技術的商品,進口著垃圾,礦石等重但低價值的產品。尤其是礦石,什麼貧礦都要,只要便宜。在外國企業看來,也許煉出的礦物價值根本不夠支付加工費用。但其實中國要的不是礦物而是物質。這些物質被變成各種材料和能量補充到新建設的城市中去。

政府知道外國的貨幣必然隨著國內先進技術的大量使用而貶值,於是大量使用儲備外匯購買國際物資,而在貿易上也儘量保持外匯全部花掉換成物資。實在花不掉,就慢慢提高人民幣匯率,利用匯率調整進出口比例。可中國的新產品太有吸引力了,即使人民幣升值,國際市場也不得不購買。反倒收入了更多外匯,可以購買更多物資進口了。至於擔心缺乏外匯引起貨幣不安全,根本不用怕,完全可以讓人民幣和黃金繫結。徹底擺脫外匯對本國貨幣的影響。

大量富餘人口被高薪聘往西部建設新城市,西部在眨眼之間出現一個個新城。這些城市有最新的科技設計規劃,隱於自然,卻不受自然影響,人工控制的護罩,保證即使在西北也不擔心低溫雨雪,在西藏也不擔心稀薄的氧氣。護罩內的二氧化碳被抽取合成各種食物供應居民,產生的垃圾被分解成原料重新投入使用。完全形成穩定的碳,氧迴圈和水迴圈。

而後,中國政府更是推出世界清潔運動,在中國沙漠地區建立了大型垃圾處理廠。向全球徵收各種垃圾。不管是什麼垃圾,有毒沒毒,有汙染沒汙染的,建築的,金屬的,液體的,固體的,甚至核廢料。只要垃圾能運到這個垃圾處理廠,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就可以合法傾倒。但是,這個垃圾場位於沙漠,只有鐵路和公路連線,你要想運送垃圾過來,就必須透過西亞國家走鐵路,而不是中國美麗的海濱。

在這個垃圾處理廠裡,連線著繁忙的鐵路和寬闊的公路。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巨大垃圾集裝箱源源不斷地運抵這裡。這些集裝箱裡裝滿了各種廢棄物品,從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到工業廢料應有盡有。

而這背後,有一大批普通老百姓靠著開運輸車輛,將這些垃圾從各個地方運往處理廠,從而發了財。他們成為了這座城市中新興的富裕階層,生活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垃圾進入垃圾處理廠後,它們彷彿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然後悄然消失。事實上,這些垃圾經過一系列複雜的處理工藝,被轉化成了寶貴的能源。這種能源透過先進的傳輸系統,被送往全國各地。

更令人驚歎的是,根據不同地區的需求,這些能源還可以進一步生成所需的各種資源。比如,有的地方需要電力,那麼能源就會被轉化為電能;有的地方需要燃料,它又會變成汽油或柴油等。有的地方需要建材,它又會變成鋼鐵或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