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這部分影片放完,朱元璋再次探身暫停了影片,道:“給咱再講講這李定國的事蹟。”

劉寬道,“陛下,要講李定國,就不得不提張獻忠——歷史上明末農明軍有很多股,其中史書留名的便有一二十股,但最終勉強成事的卻只有李自成與張獻忠。”

“李自成破北京,建立了大順;張獻忠為避其風頭,先下湖廣,後又轉入四川,在成都登基建立大西國。”

“但不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都是軍事上有些能力,卻短於政治、民生,故而大順、大西先後為入關的清軍所滅。”

“其中李自成是被清軍追擊得南下,渡江後在湖廣九宮山探查地形時,被當地地主武裝誤以為土匪而擊殺;張獻忠則是與清軍交戰的過程中,親自探查敵情,被清軍射殺。”

“張獻忠頗具識人之能,他收養了四個義子,原名分別叫做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後來都成了明末農民軍中的名將。”

“這四人中雖是孫可望最年長,卻是李定國最善戰。張獻忠被清軍射殺後,四人各自恢復本姓,率領大西軍準備進入雲貴。”

“他們攻入貴州後,恰逢雲南土司造反,致使黔國公沐天波逃離昆明,於是大西軍便打著為黔國公復仇的名義開進昆明,佔據昆明後四人皆稱王,又隱隱以孫可望為尊。”

“後來大西軍一邊經營雲南,一邊與南明談判,希望聯合抗清。雙方雖有諸多矛盾,但迫於清軍壓力,還是勉強聯合在一起。”

“永曆朝廷在相繼接納大西軍及大順軍殘部後,實力還不錯,便開始收復大明失地,李定國等人在湖南、四川、廣西等地連戰連捷。”

“不過在此時,孫可望卻與南明朝廷實權派發生矛盾,挾持永曆帝到貴州另立朝廷,而孫可望、李定國也因此鬧矛盾分裂。”

“孫可望企圖殺害李定國,反被李定國所敗,於是倉惶北逃投了清軍。李定國掌握大權後,又與劉文秀政見不和,心生猜忌,於是繳了劉文秀的兵權。”

“至於艾能奇,早在幾年前,大西軍進入昆明不久,便在鎮壓土司過程中中伏而死。”

“到最後,張獻忠四大義子站在南明這一邊的便只剩下李定國——他以雲南、偭北為根基,數次北伐、東征,打過不少勝仗,可惜最終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功虧一簣。”

“直到後來清軍攻破昆明,永曆帝出逃緬甸,求庇於緬王,卻被緬王出賣,送給吳三桂,被吳三桂用弓弦縊死,李定國亦在不久後病亡。”

聽到這裡,老朱一家子本以為劉寬講完了,卻聽他頓了頓,道:“陛下可知後世人如何形容南明鄭成功、李定國等人擁護大明抗清之事?”

朱元璋道,“別賣關子,說便是。”

“海賊守國門,流寇死社稷。”

海賊守國門,流寇死社稷?這不正對應著早年劉寬說過的那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嗎?

朱棢對明史知道的較少,又反應較慢,此時忍不住問:“為何這麼說?”

劉寬道,“因為南明抗清的主力確實是大順軍、大西軍以及海盜起家的鄭氏,至於原來的大明官軍,忠烈的早就被殺沒了,剩餘的則都降清了,成了清軍一統天下的急先鋒。”

一時之間,老朱、朱標、朱棣咀嚼著劉寬的一番話,心情格外複雜,尤其是朱棣。

畢竟論起來,大明江山是在他這一脈手上才落得這幅模樣。

回過神後,朱標提問:“這南明三柱石的第三位莫非也出身賊匪流寇?”

劉寬道:“這倒不是——這第三位嚴格說起來,對南明的作用並不如鄭成功、李定國大,算是明末一小部分死忠於大明的讀書人、士紳之代表。”

老朱、朱棣只覺得劉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