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帝和朝廷肯定不會對海外藩國放任自流,任其肆意發展,這點朱棣早有預料。

關鍵是大明對藩國有何要求,會如何限制。

若是要求太多,限制太多,那藩國經營起來就沒什麼意思了。

朱棢、朱楨、朱檀等皇子也想到了這點,都不禁忐忑地看向朱元璋。

在眾皇子注視下,朱元璋沒有賣關子,直接道:“第一點,在對外軍事方面,海外藩國須得聽從大明皇帝的安排與調遣。”

“比如說,老四在海外建立藩國後,標兒為帝時下令讓他配合朝廷攻打某個化外之國,老四得聽。”

“對於這點,爾等都沒什麼異議吧?”

中樞對地方的掌控關鍵就在於軍隊,所以眾藩王對老朱的第一點要求並不意外。

若他們建立藩國後,軍事上就完全獨立,那便不是藩國,而是徹底脫離大明的另一國家了。

畢竟如高麗這等藩屬國,若宗主國皇帝有旨意,他們也得派出軍隊應付一下呢。

想明白這點,朱棢搶先拱手道:“兒臣無異議。”

其餘人雖遲了一步,卻也紛紛表示無異議。

朱元璋接著道:“第二點,三百年之內,各藩屬國不得相互征伐,若有矛盾,便由大明皇帝調解、處置。這點爾等可有異議?”

三百年之內不行,那就是說三百年後便可以了?

劉寬瞬間明白了老朱的想法。

畢竟到海外建藩的都是老朱子孫,他肯定不希望子孫為爭奪領土、資源而彼此征伐,互相殘殺。

可三百年的時間限制會不會太長了?果然,有此質疑的不止劉寬,朱棢便愣愣地冒頭問:“父皇,三百年會不會太久?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住口!”老朱聽朱棢說一半,便忍不住開口喝斥,“還五世而斬,怎麼?等到你朱棢的玄孫就不是咱大明宗室了?”

“兒臣並非此意···”朱棢想解釋,卻又不知如何解釋,急中生智忽然看向朱棣,“老四,你倒是說句話啊!”

朱棣其實也覺得三百年的時間限制太久,只是他有“靖難之役”的“前科”,真不敢主動開口質疑。

朱棢喊了這一嘴,倒是讓他有了開口的理由。

他於是道:“父皇,三百年屬實太久了些——以大明如今的發展速度,三百年後大明跟海外眾藩國都不知發展成什麼樣了。”

“若屆時眾藩國間真有什麼不得不開戰的理由,肯定會有不孝子孫不遵守您這條規定。”

“與其如此,倒不如您把這時間限制縮短些,免得後世大明皇帝難做。您覺得呢?”

朱元璋聽了這話,再思及歷史上大明皇帝諸多違反祖訓的事,頓時臉有些黑。

他想喝罵朱棣“還不是你小子的後代最愛違背祖訓”,可一則不方便當眾說,另一方面又想起,最先違揹他所定祖訓的是允炆那孩子。

於是,朱元璋便黑著臉問:“那你說這條要求怎麼改?”

朱棣壯著膽子試探道:“一百年?”

“老四,咱看你是皮癢了!”

老朱想要摸什麼去打朱棣,卻找不到趁手的,於是便脫了鞋子丟過去。

朱棣沒躲,只用胳膊擋住頭臉,捱了一下。

隨即就撿起鞋子,給老朱送了回去。

老朱怒氣未消,接過鞋子又打了朱棣大腿一下,這才穿回去。

隨即氣呼呼地道:“從標兒即位算起,海外藩國兩百年內不得相互征伐!此事就這麼定了,誰也不得再提異議!”

冒頭的朱棢、朱棣,一個挨訓,一個捱揍,其他更年輕的皇子自是不敢再提意見。

何況這些皇子中有部分覺得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