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寫完這幾個字,沒有落筆書寫接下來的內容。

寧兒在一旁看得出奇,又道:“陛下是想將餘下的話語交給別人去寫?”

在平日裡的生活起居上,寧兒是最瞭解陛下的,尤其是陛下的一言一行,寧兒總是能夠最先知道陛下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有時候蘇婉都覺得自己這個皇后,也不如寧兒與陛下這般有默契。

在以前的東宮,寧兒就照顧著東宮上下,如今陛下登基之後也是如此。

見陛下還在思量著要在不可分割的四個字下,寫下一篇什麼樣的文章。

蘇婉道:“倒不如讓天下學子寫。”

李承乾頷首,“這個想法很好。”

言罷,李承乾又將這捲紙收了起來,遞給一旁的宮女道:“交給楊大掌班,讓他安排人手將這篇文章掛在朱雀門外,告知長安城坊名,讓天下學子書寫文章,由弘文館,崇文館,四方館,文林館四處學館評選文章,每個學館一篇,但凡入選朕不論評價高低,皆給予賞賜。”

“喏。”

如果說鄭公的理念,是大唐文治中的重要枝幹,是大唐學子的立身之本。

那麼大唐還缺少同樣的理想與目標,或許是上一輩子見證過的奇蹟太多,那時的人們靠著一個夢想,做出了許多偉大的事。

而現在,李承乾依舊覺得,想要家國強大,就需要人們有共同的理想。

為了這個共同的理想,人們可以守護它,去追尋它,完成理想。

因此,李承乾自然而言也覺得唐人,就需要共同的理想,至於這個理想是什麼,還沒有真正地想明白。

或許是脫貧致富,又或者是開疆拓土。

再者說是征服世界,這也算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夢想了。

在這個生產力還很窘迫的時代,或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這個夢想,又或者說是需要幾代人。

畢竟,大唐的強大就用了三代人,才有瞭如今的局面。

朝中開始了休沐,在酷暑時節,整個長安城就像是個巨大的蒸籠,人們都怕在長安城呆久了,恐怕被蒸熟。

也就在這個時候,李承乾下旨讓天下學子寫文章,寫一篇有關大唐與突厥,吐蕃,西域不可分割的文章。

皇帝沒說寫這篇文章會給多少賞賜,但皇帝下發的首次徵文是面向天下所有文人學子的。

每個人可以寫一篇文章送到長安城的四大學館。

酷暑之下,近來宮裡的人都很擔心,這種擔心寫在了每個人的臉上,太陽再這麼嗮下去,太液池的水都快被嗮幹了。

昨天還聽說曲江池都被嗮到斷流,現在伸手碰一碰地面,都怕會被燙傷。

人們看不到水是怎麼被蒸發,卻肉眼可見……太液池的池水在減少。

要是太液池的池水也被嗮幹了,陛下該去哪裡釣魚啊。

正當宮裡上上下下的人為了太液池的池水擔憂,甚至還有幾個為此寢食難安。

終於,在午後的一陣炸雷之後,大雨來到了長安城,宮裡的人們看到漫天的大雨,紛紛歡呼雀躍。

大雨澆灌著大地,澆灌著太液池,在地面上打起一片的水霧。

北苑的屋簷下,皇帝父子正坐在屋簷下,看著漫天的雨水。

於菟道:“來濟老先生離開長安城了,他老人家卻不讓兒臣相送。”

來濟是他的啟蒙老師,於菟對他老人家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

李承乾喝著茶水道:“你還是跟在後方送了他老人家一段路,不是嗎?”

被父皇看穿的於菟有些尷尬,他笑著道:“兒臣只是覺得應該送一送老師。”

“他不想你相送,但不會攔著你相送。”李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