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克曼之戰後,英國國內鑑於傷亡巨大而反響強烈,政府成立一個委員會來調查前方情況,並評估是否需要攻佔塞瓦斯托波爾。

委員會成員觀點各異,有的主張立即進攻,有些則乾脆主張撤出克里米亞。

引發爭議的關鍵是俄軍已經鑿沉了黑海艦隊,英國已經達到攻擊塞瓦斯托波爾的目的,剩下的就是是否追求令人信服的勝利的問題。

委員會最終決定讓英軍在城外高地固守待援,度過1854年的冬天。

對於前線英軍來說,這意味著不管能否得到充分的補給,軍隊要靠自己的努力熬過冬天。

11月4日,一場風暴光臨克里米亞半島,皇家海軍艦隊損壞嚴重,英軍在巴拉克拉瓦的港口也無法接納運輸船隻進入。

英軍營地的帳篷被撕成了碎片,補給品被刮的不知去向,部隊飢寒交迫。

在巴拉克拉瓦,補給品並不缺乏,但軍需部門無力將這些物資運到前線的高地,因為沒有足夠的草料餵養運輸用的牲口。

騎兵的馬匹也因為缺乏草料甚至相互吃尾巴。

法軍的情況要好於英軍,因為法軍補給港的條件好於英軍,風暴造成的損失較小,而且法軍前線離港口距離不遠。

巴拉克拉瓦戰鬥的失利導致沃龍佐夫大道的丟失,如果沃龍佐夫大道還在聯軍手裡的話,補給問題將大大減輕。

11000聯軍士兵整日忙碌於從巴拉克拉瓦到前線營地之間的補給運輸,他們沒有工具,只能靠人力揹負。

有些夜裡,整個英軍陣地上只有300人參與警戒。

直到1855年1月,一條七英里長的鐵路建成,巴拉克拉瓦的補給品特別是藥品直接送到了前線的高地上,補給危機終於減輕了。

英軍運輸船隊的指揮官海軍上將鮑瑟也飽受指責。

此君坐鎮君士坦丁堡,根本不知道前線到底需要什麼,結果很多運輸船返回君士坦丁堡時貨物被拒收還留在船上。

巴拉克拉瓦的碼頭也是一片混亂:麵粉從編織袋裡散落出來,彈藥箱、木頭、火藥桶和腐爛的肉製品胡亂堆放在一起。

還有一個醜聞被倫敦的新聞界捅了出來:儘管整個冬天士兵們痛苦異常,但軍官們卻躲在海上的軍艦上過著舒適的生活。

因克曼之戰後前線只發生了一些小的戰鬥。

1855年1月10日,俄軍對巴拉克拉瓦發動了一次小進攻。

1月17日,俄軍攻擊了由土耳其軍把守的耶夫帕託利亞,那裡是聯軍最初登陸的地方。

這些進攻都沒有取得成果。

1月26日,撒丁王國對俄羅斯宣戰,並派兵15000人到克里米亞。

撒丁首相加富爾認為此舉有助於法國在奧屬義大利問題上支援撒丁。

此時英國國內對阿伯丁政府批評加劇,導致阿伯丁政府在1月31日垮臺。

2月5日,強硬派帕麥斯頓勳爵組閣上臺。

他立即命令聯軍發動進攻。

2月20日,聯軍在徹那亞河發動攻勢,但因暴風雪而終止。

1855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猝死。

但克里米亞遠在天邊,即使丟失也不是什麼大災難。

他的哥哥亞歷山大一世在1812年丟失莫斯科的時候都沒有絕望過。

如果尼古拉一世絕望,那麼早在1854年奧地利迫使俄羅斯退出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時,他就應該退出戰爭。

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一世的長子登基。

他立刻召回了緬希科夫親王,代之以米哈依爾·戈爾恰科夫親王。

後者在多瑙河失敗後顯然又得到新沙皇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