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會對國際法的一大貢獻是透過了《海上國際法原則宣言》,附於《巴黎和約》。
這個宣言直到當代依然是國際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俄軍損失萬餘人,土軍損失近萬人,法軍損失萬人、英軍損失萬人。
俄國為這場戰爭大約耗資約8億盧布,同盟國耗資約6億盧布。
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是近代科技戰爭的開端,是兵力兵器、軍事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它對火炮槍械和水雷武器的進一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許多新的戰爭手段登上歷史舞臺,技術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而在此之前,人力被認為是決定因素。
新式線膛步槍、蒸汽動力戰艦、鐵路、有線電報等科技發明在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英法首腦和軍事部門利用有線電報從千里之外指揮戰爭,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有線電報也使得大眾傳媒可以實時傳遞戰況,戰爭距離大眾不再遙遠,民意對戰爭程序產生深遠的影響。
軍事後勤體系發展為一個獨立部門,工程保障、戰地醫療、後勤運輸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法軍統一對錶校正時間進攻馬拉科夫要塞是指揮藝術的重大發明。
各軍事強國在這次戰爭後都加速淘汰舊裝備,摒棄滑膛式武器及木製帆力戰艦,進行新技術軍備競賽,企圖以不對稱的技術優勢擊敗對手。
而在這之前,除了海軍,沒有國家特別在意陸地上的技術優勢。
各國對戰爭理解角度不同,結論也不同。
英國認為蒸汽動力戰艦具有巨大優勢,為捍衛海上霸權,英國一直走在海軍軍備革新的前沿。
法國認為新式步槍最具戰鬥效能,因此大力研究新式步槍。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沒有軍事家能夠適應這種技術進步,有些人甚至表現拙劣。
這也是軍事史上一直存在的問題,戰術總是落後於技術,兩次大戰的慘痛悲劇都和這個問題有關聯,特別是一次大戰。
可不可以這麼看,從哲學上講,客觀實在決定主觀意識,而技術是客觀的,戰術屬於主觀的東西。
因此戰術落後於技術是必然的。
在這場戰爭中共約50多萬人死亡,大多數士兵並非直接陣亡於戰場,而是因飢餓、營養不良、衛生條件差和野戰醫院的簡陋條件,傷員無法得到有效醫治而死亡。
弗羅倫斯·南丁格爾改善了野戰醫院的衛生條件,僅此一項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傷戰士的生存率。
戰後南丁格爾在倫敦創辦了第一所護士學校。
南丁格爾即弗洛倫斯·南丁格爾(護理事業的創始人和現代護理教育的奠基人)。
無獨有偶,另一位牙買加護士瑪麗·西克爾也曾為英軍效力,治療傷患。
當英法聯軍包圍了塞瓦斯托波爾,陸戰隊準備在黑海的巴拉克拉瓦港登陸時,黑海上突然狂風大作,巨浪滔天。
英法聯軍不戰自潰,幾乎全軍覆沒。
按照軍方的要求,巴黎天文臺臺長勒弗裡埃研究這次風暴。
他向各國氣象學家發信,收集風暴發生前後的氣象報告。
之後,他依次把同一時間各地的氣象情況填在一張圖上。
將不同時間的圖聯絡起來分析,他發現這次風暴是自西向東移動的,在到達黑海的2天前,就已經先影響了西班牙和法國。
勒弗裡埃分析後認為,如果當時歐洲設有氣象站,風暴情報就可以及時電告英法艦隊,使英法艦隊避免這次風暴的襲擊。
1855年3月,他向法國科學院建議,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