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份的時候,瘋牛病肆虐歐洲。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實質性的談判已到了最後階段,這就面臨著檢疫的新形勢,嚴格把關、制定技術標準都成了當務之急,也給活禽活畜的運輸再敲警鐘。
“教授,按照行程,您這次歐洲之行起碼要一個半月.”
龐師友的助理小吳,端著資料夾站在龐師友面前。
“答辯委員會那邊是怎麼安排的?”
“論文答辯從六月二十號開始,為期二十天,先從食品科學幾大專業開始,冷運專業在最後,從七月八號開始,為期三天.”
“七月八號,我趕得回來嗎?”
“您最早也要十五號才能回來.”
“小吳,你看能不能和答辯委員會那邊溝通一下,冷運專業的答辯時間往後延一個禮拜。
這第一屆的畢業生,我想當面和大家交流一下.”
“應該沒問題,您也是答辯委員會的一員,只是歐洲之行事出緊急,我去溝通一下.”
“對了,學生們的畢業論文都交上來了嗎?”
“論文截稿時間是六月一號,我昨天去問過了,全院就差一份了,其餘的都已入庫.”
“冷運的齊了嗎?”
“差的這份,就是冷運的.”
“不等了,回來我就要參與答辯了,利用這兩天我還是先把論文看了吧,你辛苦一下,把冷運專業的論文幫我拿到辦公室來.”
入夜時分,龐師友把外套披在身上,細細擦了擦眼鏡,開始翻閱起快有一尺高的畢業論文。
他的面前還有一個小本子,方便隨時記錄一些東西。
冷運方向的畢業生不到三十人,他們對專業、對行業的領會,是龐師友頗為關心的事。
各行各業人才都是第一位的,對冷鏈來說尤其如此,發掘與食品科學相關的人才,為人才建設鋪路,龐師友視為使命。
明大冷運專業的建設、行業內的研討會乃至近來的實驗室,都離不開他的努力。
但冷運方面的進展並不理想,越是深入越是問題積冗,讓新一代的年輕人施展才華闖蕩天地,為他們的風發熱血保駕護航,漸漸成了龐師友最為上心的地方。
對他來說年歲不允,但若這棒交好也足慰平生,所以這第一屆的論文,這位老教授格外重視。
一直看到午夜,龐師友的小本子上卻只有寥寥幾字。
這些論文中,他時有看到一些閃光點,但卻只停留在一個想法,沒有剖析也沒有發散。
再有一些,則通篇多是陳述,缺少自我的揣摩。
還有一些,問題剖析得非常到位,但過於陷入一隅了,甚至只是當做載體來使用,拼上一些冷運方面的知識。
當然,這第一屆冷運方向的畢業論文,明大本身也要比往常寬容。
師資條件、教材裝置都差了很多,焉能與成熟的食品科學論文相提並論。
對龐師友來說,倒也稱不上失望,他們畢竟已是科班出身,當這些學生走出校園走進企業或者回到自己的家鄉,都將成為這個行業的一大助力。
龐師友有些疲倦了,合上小本子往旁邊一放的時候,正好落在了那本攤開的雜誌上,正是那篇一直落在桌子上的《冷庫與冷藏車之外的行業思考》。
龐師友內心隨之一動,旋即他又重新翻過這些論文的扉頁,終是沒能看到胡殊同的名字。
不用說,整個學院缺的就是他這份了。
龐師友內心一奇,上一次就很想見,那個成績優異的學生入食品科學實驗室就差一道十拿九穩的考核了,心裡已浮現過與他實驗室交流協作的景象,偏偏出來個爆炸事件。
這一次也想見,偏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