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的一天,雷小溪帶著班子代表市局來同興冷鏈園區視察,胡殊同全程陪同並做了細緻的講解彙報。
施工進度、工程質量、安全規範等多個方面都讓視察的領導表示滿意,而且還有些超乎預期。
兩個月的工期,除了地坪管道等,樑柱結構也已經起來了,眼前的框架已然能讓人看到一個宏大園區的雛形。
準確地說,是單體庫的宏大規模。
每兩根鋼筋混凝土柱的間距長達16米,柱網跨度之大,在青巖市的冷庫工程中幾乎見不到。
柱高9米,也是區域內罕有的大型單層冷庫。
這等起勢之態,屬實讓人有些震驚,也不由得讓人聯想起來今後。
這一次,雷小溪也為胡殊同帶來了另一個好訊息。
同興正式執行之後,最棘手的問題無疑是“貨往何處走”,想與省內的大型企業達成合作進行倉儲配送,目前還很難提上日程。
同興必須要自己先走一段路,一個新興園區在企業間的信任度為零,規模上的東西不足以成為合作依據,同興的運轉能力、業務效率才是真正的專業體現,能為企業帶來盈利的真把式。
這一步怎麼走,正是胡殊同在電話期望雷小溪的幫扶之事,他瞧準的,正是市裡的各大農貿市場。
農貿市場是整個冷鏈體系其中的一個輸出終端,它直接面對消費者,走進千家萬戶的各種食材,農貿市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買菜的時候,誰都希望有一處乾淨整潔又明亮的菜市場,蔬菜光鮮而挺拔,但現實並非如此。
實際上,農貿市場也有自身的一條變遷之路。
上世紀九十年代,是農貿市場快速擴張的大時代,它為市民提供更多方便的同時,也因為很多“誰投資誰受益”的地方政策,導致行業准入門檻極低。
銷地農貿市場由此出現粗放經營、設施簡陋、功能單一等一系列問題。
過熱發展伴隨惡性競爭,農貿市場投資之後缺乏管理,演變成租攤位的“大集市”,沒有統一的約束,髒亂差成了普遍現象。
2001年以來,在國家專項資金的引導扶持下,大量的農貿市場進行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同時重點完善質量安全監管、冷藏保鮮設施強化等現代物流功能。
並出臺《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技術規範》,以此推動改造、規範和升級,許多農貿市場進行了搬遷,單體市場的交易規模明顯擴大。
而部分農貿市場開始注重農產品冷藏加工、分級包裝和統一配送等業務,而這,和同興的功能正好完美接洽。
胡殊同的腦子裡,遠不是一份孤零零的園區方案,不僅知道立要怎麼立,更明白走要怎麼走。
先做儲存與中轉,集中為農貿市場供貨,先起第一步的競爭力,這也符合市局對園區的期望,從田間地頭到市場終端,同興一肩挑,讓這第一步的效用清晰可見。
據雷小溪講,藉由對農貿市場的整頓,規劃局聯合工商局、衛生局已經對市裡的三個大型農貿市場達成引導,將同興列為重點蔬菜合作企業。
胡殊同心裡的大石落了下來,這一點至關重要,是此時來看開啟局面的最好辦法。
更重要的是,這將為同興及早帶來營收,這段時間壓力有多大隻有胡殊同自己知道,一分錢沒見先填進去幾百萬,走貨如果出問題,那時的逼迫將讓人無法承受。
入夜時分,工人們停工了,這批人正是當年胡殊同在南郊看到的駐守團隊。
能跟著餘大軍幹,對工友們來說是一件幸福的事。
工人們一年四季在外,累點不怕只求能順點心,臨到結款千萬別說拖拖緩緩。
吃住的問題、工錢的問題,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