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裡四個人,小吳坐在副駕,龐師友和胡殊同坐在後排。
在宿舍激動過後,雖如此近距離挨著龐師友,胡殊同倒也保持住鎮定。
“今天的答辯現場,你應該很奇怪吧,他們的問題也很讓人意外,多是為了提問而提問。
其實這個主意是我出的,別說其他院校,連明大在冷運師資這一塊還差很多,我想著第一屆畢業生答辯是個不錯的平臺,各大院校能夠參與,多瞭解一些也是好的。
一旦各學校有組建專業的想法,這些都是建言獻策的人.”
胡殊同不停點頭,“教授說的是,明大已經有經驗可以作為借鑑,其他院校開設冷運專業要容易一些.”
龐師友點頭一笑,“是啊,要說難還是你們這一屆難,我記得你們大一的時候就三本冷運教材來回吃,學院一看課程儲備完全不夠,又特意早早把物流管理的教材拿來給你們湊課時.”
胡殊同笑著說:“後來好很多了,我們研習國內高校的學刊,還有國外的期刊。
學院的實踐活動也越來越豐富,我們去冷庫參觀,拆解一些廢棄的裝置,實驗方面也不斷加入新器材.”
龐師友的目光穿過胡殊同的鬢角看向車窗之外,“我像你這個歲數的時候,我們國家還沒有氣調庫,大一還是大二的時候才聽說建成了第一座水果冷庫。
窖這個東西伴隨了我半輩子,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畢業的實習是給人家修窖,有個新的移民村,換一個地方用老一套經驗修的窖儲了東西就腐爛,其實這東西也是有門道的.”
“後來有機會出國學習,我那時候受到的衝擊,就好像旱鴨子遇見暴雨一樣。
人家的廠房就像畫出來那樣乾淨整潔,人家的農產品做得又精又細,那一套流水看得人心裡癢癢。
我那時就想包括現在也在想啊,總有一天,我們差不了他們.”
胡殊同知道,他們這一批已經是吃紅利的人,因為他們只需要去想如何完善,而龐師友那一代人考慮的是如何開始。
“差距固然在,可我們的進步也都實實在在,最起碼我們的整個鏈條能跑起來了,在跑步中解決問題,一定比固步不前要更加對路,事情終究要一件一件的做,你這傢伙,我可是盯了很久了.”
前排的小吳不禁一笑,這場面他萬萬沒想到,本以為是一堆自己聽不懂的學術交流,反而這一老一少聊起故事來,氣氛融洽得緊,就畫素未謀面早已相逢那般奇妙。
這場景也是胡殊同沒想到的,他一度以為是要在這車廂裡來個一對一答辯呢。
如此器重之語,讓他內心大振。
“殊同,這食品科學實驗室你怎麼看?”
一下子便給胡殊同問的茫然,“教授,食品科學實驗室我不曾參與,不是很瞭解其間內容.”
“那你覺得有無必要開設一個冷藏食品實驗室?”
“有必要!”
胡殊同不假思索連忙說道,“學生覺得,常溫食品和冷藏食品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如果專攻冷藏實驗就意味著一個完全與行業對口的技術平臺。
反觀食品科學實驗室,研發酵、做營養、搞蛋白,各大院校都能做.”
“想到一塊去了.”
龐師友笑出聲來。
冷藏食品實驗室,這七個字對胡殊同來講分量極重,一時情切沒做多想,情態也顯得頗是激動。
龐師友看在眼裡樂在心裡,說起來還是這眼前人催動了自己的想法,今時一見滿是相投,心裡更加暢快得緊。
“我這一次就是去做冷藏食品實驗室的報告,按照我的器械裝置需求花費很大,這需要層層審批,而你已經被我寫在報告裡,一起闖一闖有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