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殊同先做了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而後便開始闡述自己的論文,這個過程不需要很詳細,在座答辯委的成員對每一篇論文都提前做了準備。

答辯的過程,才是重頭,

人手一份胡殊同的畢業論文,起碼是別人的兩倍厚。

“首先想問一個問題,衚衕學是如何理解冷鏈的?”

“學生認為,冷鏈是上下游的協作,而非冷與鏈的先後,所有的裝置、技術、規範都是為了協作的順利。

由裝置系統工程和人力系統工程相輔相成,這條鏈的核心,我認為是協同.”

“你所謂的人力系統工程,可否展開講講?”

這位別校的老師循著這個問題繼續問了下來。

胡殊同目光微動,果如其他人所言這答辯委不好對付,這個問題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專門課題進行深入探討,把這半小時的答辯時間都用上也未必能講透。

胡殊同沒有對此做過準備,但畢竟有過相關思考,思索了幾分便開了口,“在制度規範層面,國家與地方的規範確立,企業之間規範執行,在人力儲備方面,加快專業培訓、培養定向人才,我認為人力系統主要體現在這兩方面.”

“衚衕學,你的這篇論文內容包羅眾多,這是我看過最為詳實的行業現狀闡述,只是散意味著不夠精,這些內容可以加深我們對現狀的理解,但缺乏更具體的現實意義,你覺得呢?”

胡殊同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自己的論文會遭遇現實性的挑戰,這很離譜,論文包含眾多顯得散,那是因為這個行業便是散而無章,處處有處處的問題。

至於缺乏現實意義就更奇怪了,他連真實案例都加上了,還要如何具體?難不成要把論文寫成故事集?

胡殊同暗吸一口氣,他不能讓這安靜甚至壓抑的氣氛籠罩自己,既然是答辯,要答也要辯,“裝置是冷庫的心臟,但它操作紊亂、事故隱患諸多、老舊維修淡漠。

冷庫是城市的冰箱,但在明源市,十座冷庫都沒有一座是高溫庫,城市有了凍肉供應,但蔬菜水果的安全如何保障。

冷藏車作為行走的冷庫,可一眼望去都是尺寸混亂不合規的二手海櫃車,原裝車企空間被大肆擠壓,甚至同行傾軋.”

“這就是這篇論文顯得散的原因,剖析冷庫現狀、冷藏車市場等都可以作為一個新單元寫成論文,但那就失去了我要闡述的鏈。

冷鏈存在一個個獨立問題,但歸根到底還要用鏈的思維去思考、解決問題.”

臺下一時靜默,這一關暫時過了,可不曾想他的案例也受到了質疑。

“衚衕學,你的論文中,小到一個縣城批發市場、一個千噸級的冷庫、一個海邊漁村的故事,我們很這裡面的代表性有多少,又有多少是值得探討的現實性問題.”

胡殊同有些應接不暇了,因為這些人互相的問題存有矛盾,而自始至終,明大自身的學院教授們卻無一人提問。

“衚衕學,那我講的更明白一些,你可否想過,你這種過於具體的描述,會不會對行業產生某種誤導?”

“我的論文探討的不是代表性的問題,而是存在與否的問題。

什麼是代表性,不冷不鏈就是這個行業的代表性。

學校食物中毒、冷庫漏氨爆炸、海邊魚蝦腐爛大量浪費,學生更希望這些誤導能引起重視.”

什麼現實性、代表性,這問話既無邏輯又是萬能的大帽子式問法,當聽到誤導二字,胡殊同的內心很是不快,用詞也不自主地硬了幾分。

只見食品學院的一位副院長微一笑轉過頭去看向那位剛剛提問的人,“您可別給我院的學生帶偏了,這方向我們可是足足指了四年啊.”

答辯委內部發出幾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