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士族問題

見魏延和法正不走,劉備也清楚他們有要事相商,於是揮退帳內閒雜人等,並讓陳到領衛士在府衙內四處巡視防止隔牆有耳洩露了機密。

當堂內只剩下君臣三人後,他們之間也不復剛才的嚴肅,從三人的稱呼就能窺知一二。

“文長,孝直,不知尋孤何事,莫非在交換人質一事上,還有其他安排不成?。”

劉備左思右想,覺著除了此事外好像也沒其他大事值得魏延與法正興師動眾來找他。

“主公,對於放棄襄陽交換人質一事上,在下還有一些不解,希望得到文長的解惑以驗證心中猜想。”

法正說了一句後,就將目光轉向魏延,眼中的意思很明確,請開始你的表演。

劉備聞言也來了興趣,同法正一樣注視著魏延,希望他能說出個子醜寅午來。

“主公,在下力主交換人質的確另有他意,並非害怕東吳崛起,相信主公您也清楚,在沒有荊州和交州的情況下,東吳註定只有覆滅一途。

相比於曹魏、東吳,在下更擔心的是南陽士族。”

圖窮匕見,什麼擔心東吳崛起都是騙人的,真正原因還是在南陽士族上。

眾所周知

東漢是士族的天下,尤其是以南陽士族、潁川士族、河北士族為甚,至於後世的關隴集團,在大漢給前者提鞋都不配,其原因還在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身上。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作為龍興之地的南陽,只要不瞎計程車族都曾投資劉秀,為他中興漢室出人出力,出錢出糧,這才以位面之子的身份撥亂反正,覆滅王莽所立的新朝。

對了,王莽是河北人,背靠河北士族完成篡漢,但奈何上位之後直接開歷史倒車,恢復井田制,國家奴隸制等一系列已經在歷史垃圾堆落灰的政策,這樣胡作非為導致國家物價飛漲,致使民不聊生。

直到現在河北士族在才反應過來,他們好像推了個傻逼上位,非但沒能為士族謀利,反而開歷史倒車妄圖恢復周制,於是他們很乾脆的放棄王莽,將目光投向漢室宗親劉秀身上。

所以被士族拋棄的王莽,面對崛起於微末的劉秀,只堅持了區區三年就被攻滅,一個偌大的王朝被起義軍三年攻滅,背後要是沒有人裡應外合誰信吶。

言歸正傳

在河北登基稱帝后,為快速掃除新朝留下的積弊,劉秀自然會大肆啟用一路支援他的中興大漢計程車族,而南陽以及潁川士族無疑是收穫最大的一方。

這一點從漢明帝所供奉的雲臺二十八將就能窺知一二,在雲臺二十八將中,有南陽人十一人,潁川人七人,河北人七人,關中三人。

從這一點不難看出,南陽在東漢的政治格局中佔有何等地位。

回到現在

現在的南陽士族雖然在影響力不及潁川士族分毫,畢竟誰叫潁川士族的投資成功了,而他們的投資卻失敗了呢。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因為都是士大夫階層,也都是以經學傳家,再加上特殊的政治地位,在大漢依舊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而對於當下的劉備來說講,取得南陽士族的支援尤為重要,除了政治上的考量外,人才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人才問題,是伴隨季漢崛起的老毛病,雖然有諸葛亮、魏延、法正等治國安邦之才,但再好的國策也需要人來施行,更何況他們還要忙於內外戰事,精力不可能一直聚焦在內政上。

倘若劉備能得到南陽士族的支援,這些問題都能被解決,雖然南陽士族沒有培養出像荀氏八龍、荀氏三若那樣的頂尖人才,但像治理一郡、一縣的主官還是不缺的,而這些人恰恰劉備所急缺的。

可這些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