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治羌策 陌刀營
在武都的軍議很簡略,沒有對前線部署做出任何調整,因為現在正值北方隆冬時節,天寒地凍,寒風凜冽,從南方而來的軍士哪見過這陣仗啊,一個個縮在軍帳裡動都不敢動。
因此,在棉衣沒有大規模應用的情況下,冒然在冬季開啟戰端恐怕會自食其果,但估計也快了,棉線已經紡織成功,棉花也完成大規模種植,最晚明年冬第一批棉花就能派上用場。
今年的天氣應該是最冷的,因為連秦嶺南線的西漢水都有大規模結冰現象,讓漢軍體驗了一回曹軍的困擾,特別還有玄甲軍這種不事生產的大軍。
為減輕後勤壓力,魏延將玄甲軍分成三部,左軍由馬謖率領,領兵萬人屯駐沓中訓練;中軍由魏延率領,領兵萬人在武都駐訓;右軍由法正率領,屯駐下辯訓練。
至於原因和曹操一樣,在過去的兩年裡,季漢持續向沓中、武都、下辯等地運糧,並建有數量可觀的糧倉,供應十多萬大軍問題不大。
當然,西漢水突然結冰也不全是壞事,一來,可讓漢軍對北方氣候條件有清晰的認知,為不久後的隴西會戰做好心理準備;二來,也能考驗漢軍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的後勤保障能力。
……
武都,玄甲軍中軍大營
凌冽的寒風中,營中校場呼喝聲卻不斷,走近一看,只見五百餘名軍士兵戈甲冑齊全,操著特製的斬馬劍在校尉的帶領下訓練。
對了,車騎將軍稱此刀為陌刀,明明是斬馬劍,為什麼叫陌刀呢。
校場周圍,無數的玄甲軍士一臉羨慕的望著場中,一個個恨不得自己能取而代之,不過也只是想想罷了,畢竟自己有幾斤幾兩他們心裡一清二楚,身負近二百斤的戰鬥全重作戰,他們想都不敢想。
陌刀軍,不用想也知道是魏延創立的,沒辦法,香積寺之戰的名頭太響了,而在此戰大放異彩的陌刀軍更是為人傳頌千年,魏延他又怎能不心生嚮往。
然而組建陌刀軍的困難,遠比魏延想象的還要大得多,最大的問題便是如何鍛造出合適的陌刀,以及找到能操持陌刀的軍士,也正是這兩個問題,才讓魏延組建陌刀軍的想法被擱置,直到前些時候才組建完成。
陌刀問題,在去年宋星燒製出焦煤,然後使用灌鋼法煉出上好的鋼鐵後,根據魏延提出的要求在斬馬劍的基礎上改良生產的,總計生產了五百餘柄。
陌刀,長刀的一種,由步兵所持,刀重三十餘斤,長七尺餘,刃長三尺,柄長四尺餘,此刀兩面開刃,加上刀刃經過淬火變得鋒利無比,人馬擋之俱碎也能實現。
至於人員問題,在魏延拿下武都、隴西二郡後被徹底解決,不僅如此,因實施安撫政策的原因,大量的羌人、漢人踴躍參軍,改變了軍中多南方人,少北方人的組成結構。
不是魏延不喜歡南人,而是在這個時代,也許是因為氣候、飲食習慣、基因傳承等原因,南人普遍比較瘦小,在南方作戰還好,畢竟多丘陵而少平原,身材瘦小靈活的他們,在叢林、山地作戰比北方人更具有優勢。
但在北方戰場就不一樣了,北方多平原,很多戰役都需要正面對壘,瘦小的南方人在面對身材高大的北方人時,先天上就處於劣勢。
因此,在玄甲軍中七成都是北方漢人或胡人,沒辦法,誰叫他們身材高大,氣力綿長呢,也只有這等軍士才能負百餘斤,乃至兩百斤作戰。
而在剩下的三成南方人中,又有一半以上由各部蠻族組成,所以嚴格的講,玄甲軍只有三千左右的南方漢人,是不是覺得這數字很熟悉,沒錯,這就是魏延的親衛營。
至於更加精銳的陌刀營,除了校尉王平這個南方人外,餘者皆北人。
當然了,在陸戰上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