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九年,十二月

武威

自離開長安後,魏延先是花費一個月穿過隴山山脈抵達榆中,隨後又花費半個月從榆中北上抵達河西走廊的入口武威城,不過這段行軍到此算是告一段落了,因為一場暴風雪正席捲北方大地。現在別說行軍打仗了,就連走出大營能不能走回來都是個問題。

既然不能向玉門關行軍,魏延無奈之下也只能命令將士們在武威休整,而他則閒下心來檢視最近傳來的情報,不得不說提前出發是個明智的選擇,至少他能比長安早一個月知道訊息。

話接上回……

自洞悉聯軍的陰謀後,馬岱做出的應對之策收效勝微,因為他派出的哨騎沒有發現敵人的蹤跡,不過哨騎們倒是在蔥嶺腳下發現有大軍結營的痕跡,這說明莎車國並沒有說謊。

不過敵人到哪兒去了的疑問一直縈繞在馬岱心頭,畢竟貴霜帝國軍翻越蔥嶺而來,以蔥嶺的雄奇險峻和高原氣候,他們肯定無法攜帶大批戰馬行軍的,所以進入西域的敵人只能是步卒,最多擁有一些載貨的馱馬罷了。

另外,漢軍哨騎也從營地的爐灶數量,大致推算出敵人的規模在三萬到五萬之間,要知道這麼多人

的蹤跡是很難隱藏的,只要他們有東進莎車國進行補給,或者北上疏勒國偷襲漢軍的想法就一定藏匿不住的。畢竟漢軍哨騎大多數是由熟悉當地情況的本地人領路,他們不可能發現不了蛛絲馬跡。

但事實就是如此,他們什麼都沒發現,那麼就意味著敵人並沒有如他料想的那樣,東進莎車國獲得補給,或者北上疏勒偷襲漢軍完成對疏勒的控制,而是選擇了另外的軍事目標。

而在不久之後,前往莎車國打探訊息的哨兵傳來訊息,表明昨天漢軍離開莎車後,莎車國王曾向城外運輸大量糧秣,雖然沒人知道莎車國王為何這樣做,但從輜重車離開的方向推斷,其目的地顯然是翻越蔥嶺的聯軍營地。

對於莎車國資敵的行為馬岱十分惱怒,當然他並不是惱怒莎車國背叛大漢,畢竟這場戰爭的主角是當今最強大的幾個國家,而像莎車國這種民不過二十萬,兵不過兩萬的小國,想在大國的博弈場活下去只能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否則國破家亡就在眼前。

馬岱惱怒的是莎車國在為聯軍提供糧草後,就讓遠道而來的聯軍失去補給不足的憂慮,他們之前或許會因補給不足被迫東進莎車國和疏勒國,但現在有了充足的糧秣補給後,他們進軍線路的選項就多了起來。

基於此,馬岱的視線從敵軍營地開始沿著蔥嶺山脈腳下向西北方向延伸,很快他就將視野鎖定在疏勒與瓦罕走廊的連線處,這裡是瓦罕走廊的入口,是在瓦罕走廊阻敵漢軍的後路。而且這裡的地形也不利於騎兵作戰,相當於讓馬岱麾下的騎兵無用武之地。

可一旦這裡被敵人攻佔,那麼在瓦罕走廊內作戰的數千精銳漢軍的退路就被斷絕,那他們的結局自然只剩覆滅一途,這一點是馬岱無法不能接受的。

所以在經過慎重考慮,馬岱下令漢軍撤出瓦罕走廊,放棄依靠地勢阻敵的想法,全軍退往楨中城和疏勒城互為呼應,以此堅守到援軍抵達。

為何馬岱不讓步軍去破壞敵人的陰謀,反而要下令全軍撤退,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除了他無法確定敵人會從哪裡出現外,和瓦罕走廊的地勢也息息相關。

瓦罕走廊是連線西域和中亞的交通要道,全長三百餘公里,走廊最寬處有十幾公里,最窄處有兩三公里。走廊中溝壑縱橫,道路蜿蜒曲折,有且只有一條根據溝壑、山澗,以及融雪衝擊出來的河谷為走勢的車馬大道,從大漢運往中亞和歐洲的貨物,都要從這條車馬大道經過。

當然了,除了這條車馬大道外還有很多小路,不過這些小路人倒是可以通行,但車馬這些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