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定撤軍之前,我們先來複盤一下中原戰事。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中原戰場一直沒得到季漢方面重視,因為主要精力都放在攻略關中,攻略東吳身上,因此投入的兵力和物資都非常少。而這也導致了幽州方面軍只能維持在十萬人左右,甚至連維穩的衛戍部隊也不過幾萬人,要知道他們可是佔據了幽、冀兩州十幾個郡吶。
不過幽州方面軍兵力雖少,但魏國方面從未小覷過他們,因為他們都是職業軍人,平日裡除了訓練就是訓練,遠不是那些一邊打仗一邊種地的役卒能比的。
除了兵員素質外,武器裝備更是具有時代性的鴻溝,防護方面有一體鍛壓成型的胸甲,在短兵相接中讓曹軍吃盡苦頭。武器方面就更不用說,除了擁有橫刀這種優良的冷兵器外,幽州方面軍還擁有季漢規模最大的火器部隊。
正是這些原因,導致在過去兩年裡,漢軍在野戰中常常能以劣勢兵力以少勝多,讓魏國吞下失敗的苦果,正是這些接連的慘敗讓張合最開始以空間換時間,然後伺機反擊的謀劃失敗。
畢竟他們連僵持局面都打不出來,漢軍計程車氣、兵員、後勤補給等自然不會受損,相反漢軍還會隨節節勝利,以及佔領區的擴大而變得越發強盛,這讓張合這個沙場宿將感到絕望無比。
不過漢軍雖然局面佔優,但從去年開始進展就變小很多,除了季漢方面戰略重心東移,以及幽州方面軍兵力不足的主觀原因外,張合及時調整戰略,收縮兵力以城池為節點節節抵抗,不再選擇和漢軍野戰,這也是漢軍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再加上龍驤軍受制於補給不足等問題,導致從年初到現在一直在冀州休整,並未南下兗、青、徐等州郡進行襲擾作戰,因此和突飛猛進的荊州軍相比,幽州方面軍進展十分緩慢,建興九年到現在都過一半了,戰線還是和去年春節前停戰時一模一樣。
即魏國依舊完全掌控冀州西南部廣平、陽平、魏郡三地,以及趙國、鉅鹿、安平等郡南部地區,他們以城池、關隘、河流、山川為防禦節點節節抵抗,讓手中兵力不多的馬謖十分頭疼。
而隨著漢軍從前期的突飛猛進過渡到相持階段,戰局也正向張合預想的那樣發展,倘若沒有西域這檔子事的話,相信不久後張合會發起一次全面反擊,以此來扭轉魏國在冀州的劣勢。
不過世界上沒有如果,隨著外敵入侵西域,季漢方面肯定會讓玄甲軍從冀州前線撤退,因為他們可是當初西征的主力,比大漢其他部隊更適應西域的氣候。
自然而然,當玄甲軍撤退後幽州方面軍戰鬥力肯定會被削弱,馬謖自然也會收縮兵力,從前期的進攻開始轉為防守,說不定在必要時還會放棄一些城池來換取時間,以此來等待江東和西域分出勝負。
如此一來,當漢軍開始全面收縮後,張合謀劃已久的以空間換取時間,然後趁漢軍勢盡之時伺機反擊,在重創幽州方面軍後並奪回冀州、幽州等地,在北方重新構築防線的戰略就不攻自破,讓他白白忙活兩年。
不知道當張合發現漢軍主力開始撤退後會怎麼想,會不會被氣得一命嗚呼呢,畢竟他的年齡真的不小了啊。
……
“儘管西域軍情緊急,但我們也不可因此而慌了手腳,有北地騎兵軍團和龍驤軍前去支援,相信在短時間內穩住局面的問題不大。
另外,諸位不要忘了我們在西域也是有盟友的,自我們和樓蘭國建立邦交以來,雙方在經濟、軍事等領域都有非常深的合作。
譬如我們幫助樓蘭建立的鋼鐵冶煉廠,讓他們國內實現了鋼鐵自由。以及經過十數萬胡人的日夜勞作,終於在去年年初貫通玉門關到樓蘭國首都的官道,讓兩國往來所需要的時間從大半個月縮短到短短五天,進一步加強了我們兩國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