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和張魯的敘舊,魏延回到營中,首先利用到手的權利,將五丁關的馬超、馬岱調回,將關卡的防禦交給龐德,並命令龐德,讓其聽從劉備的調遣。
其實,對如何安排龐德,魏延還是有些猶豫的,龐德為人果敢剛毅,又熟讀兵法、有勇有謀、武藝超群,常年與襲擾大漢百姓的羌胡作戰,守護邊地百姓的安寧,對大漢的穩定立有大功。
再加上對他有知遇之恩的馬騰被曹操所害,此番種種,魏延理應重用他,但龐德終究還是投降了。
按理說,龐德應該與曹操死戰到底,而不是領兵投降,畢竟馬騰是曹操殺的,他如此行事對得起馬騰麼,也正因如此,才讓魏延心生芥蒂,不敢重用於他。
至於龐德為何拋棄馬超,委身於張魯麾下,而後又投降曹操的原因,魏延覺得,這或許同馬超的性格有關。
馬超,或許是馬騰在外征戰多年,而疏於管教,讓他的性格極為高傲,自以為是,勇武有餘而智謀不足,曹操僅用離間計,就大破韓遂、馬超的例子,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還有另外一點,或許這才是龐德下定決心,不跟隨馬超入益,而是留在漢中跟隨張魯,後來又投降曹操重要原因。
在五丁關前魏延曾說過,馬超起兵是因為曹操殺害馬騰,他身為人子豈有不報仇之理,所以才聯合韓遂,興兵討伐曹操。
而這些話,不過是魏延勸說馬超開關罷了,其實真正的原因,很多人都知道,只不過礙於顏面不好明說。
西涼苦寒,又多異族襲擾,時常發生叛亂,自光和年間起,涼州就叛亂不斷,但大軍征伐不易,大漢名將張溫、皇甫嵩等,皆折戟於涼州。
在建安十三年(208年),馬騰與曹操達成和解,自此,混亂幾十年的涼州,終於被初步平定。
三輔、長安等地自此再無後顧之憂,也正因如此,曹操才能將拖住長安的曹純調回,為當陽長坂坡大破劉備埋下了伏筆。
對於馬騰自請入朝,曹操抱有極大的熱忱,同年上奏漢廷,將馬騰加封為槐裡侯,並以衛尉高位待之。
那麼問題就來了,曹操他又有什麼理由,寧願頂著涼州叛亂的風險,也要殺害馬騰、馬鐵、馬休三人。
所以,這根本就說不通,先不管馬騰是何想法,涼州安定,對曹操百利而無一害,以曹操雄才大略的氣魄,是沒理由弒殺馬騰的。
排除掉所有的不可能,那麼真相只有一個,馬騰之死的罪魁禍首就是你——滅爸馬超。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龐德從沒認馬超為主,他一直都是馬騰的部屬,隨馬騰一起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兩人之間的友誼,恐怕早就超越君臣,馬超冒然興兵攻曹,直接害死了馬騰,說不定在此刻兩人裂隙已生。
剛好,趁著不好安排龐德,魏延乾脆將馬超調走,獨留龐德一人駐守五丁關,讓劉備將其攻略並收為己用。
只是這樣一來,未來二爺的肩膀,好像就不會中這一箭,也不有刮骨療毒,哎,這麼一想,怎麼感覺還有點遺憾呢。
……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魏延代行太守之權的訊息,在漢中文武間飛速傳播,一時間,所有人心思浮動。
像閻圃他們投降派還好,雖然心向曹操,但魏延來都來了,他們又不能將其趕出去,反正投曹也是投,投劉他也是投啊。
但漢中楊家不幹了,他們對張魯的行徑大為不滿,先後讓張魯麾下的大將楊柏、楊昂、楊任聯合上諫,試圖讓張魯收回成命,將無故入境的魏延驅逐。
他們都是楊家人,和楊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益州近些年對世家打壓,變得越來越重,雖沒有動其根本,但仍讓他們擔心不已,生怕漢中被納入益州後,他們楊家會成為重點打擊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