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忠奸並無定律,哪怕賣國如汪精衛,也曾滿腔熱血化作孤膽英雄,不惜以身殉國刺殺攝政王載灃。

被捕入獄後,更是寫了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般慷慨激昂的詩句,此時誰又能想到這名青年,會成為未來的頭號大漢奸?徐珵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去冤殺于謙,他最多隻能算一個人品差追求權勢之人。

要是再加上治理黃河水患之功,可能歷史正面評價還要大於負面評價。

對於還未發生的事情,沈憶宸不願意變成自己討厭的模樣,以“莫須有”之名提前判定徐珵的罪名。

所以功是功,過是過。

《治水策》乃徐珵所書寫,這就是屬於他的功績,沈憶宸同樣也不會奪佔。

“沈修撰今日還會來東閣廊房嗎?”

當吏部官員的背影消失在視線中,徐珵轉身朝著身旁中書舍人輕聲問了一句。

如今沈憶宸卸下了翰林院修撰一職,理論上就無法再入東閣進學了,徐珵不知他還會不會前來。

“沈修撰的值班廊房還未騰空,他應該會來取走私人物品吧.”

中書舍人不確定的回了一句,沈憶宸也很有可能讓下屬把物品給取走。

“我去沈修撰的廊房等他.”

說完這句話後,徐珵就沿著長廊,前往東閣大殿另外一側的沈憶宸值班廊房。

此時房門是禁閉的,從窗臺向內望去空無一人,桌案上還擺放著書籍跟底稿,《寰宇通志》四個大字是那麼的引人矚目。

這一刻,徐珵心情更加複雜了。

他孤注一擲上疏《治水策》,上不是為天子,中不是為萬民,下更無關所學。

屬於純粹的投機主義者,看到了一條快速升官的途徑,冒著風險去賭一把而已。

所以徐珵在得知沈憶宸取代自己去山東治水後,第一反應就是搶奪功勞。

現在徐珵有些明白了,沈憶宸治水與自己所求並不相同,他是真心想要用畢生所學,去拯救蒼生萬民。

就在徐珵心中感慨萬千的時候,背後傳來了沈憶宸的聲音:“徐前輩,你是有事找尋晚輩嗎?”

沈憶宸並不知道吏部文選司,已經下達了徐珵的升遷令,見到他站在自己廊房門口,還以為是有什麼事情。

“沈修撰,在下聽聞你要去山東治水,決定好了嗎?”

聽到這話,沈憶宸玩笑道:“晚輩可是在天子面前立下了軍令狀,豈能反悔。

這不今日來到廊房,就打算收拾下私人物件,很快就要奔赴山東上任了.”

得到確認後,只見徐珵拱手深鞠一躬道:“沈修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下先謝過舉薦之恩!”

沈憶宸沒想到徐珵會說出這番話來,於是趕忙扶住他手臂道:“千秋之利,並不是在下一人功勞,徐前輩治水策同樣居功至偉,所以毋需客氣.”

“不,設身處地在下做不到像沈修撰這樣,放棄京師的前途似錦,前往山東治理黃河之患.”

“治水必躬親,獻策之功,遠遠無法跟行動相比擬!”

無論徐珵再怎麼功利,他骨子裡面依舊是個士大夫文人,否則也就不會在奪門之變成功後,嫌棄當初的盟友石亨跟曹吉祥了,不願與他們沆瀣一氣。

可以說那個時候的徐有貞,是認為自己代表著正義,想掌權之後幹出一番大事業,與真正的禍國奸佞有本質上區別。

相比較自己的獻策,沈憶宸的實際行動才更令人傾佩。

而且就算是論功行賞,獻策也不可能足足提升一級翰林品階,徐珵並非不明事理之人。

恰恰是因為很清楚,所以他才由衷傾佩沈憶宸。

“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