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文華殿內,明英宗朱祁鎮面前御案上,擺放著沈憶宸快馬加鞭呈遞上來的《兩河經略疏》。

御案下方站著內閣以及戶部、工部等等相關衙門的大臣,準備共同商議上疏中的治水策略以及所需費用。

“諸位愛卿,對於沈向北呈遞的《兩河經略疏》,你們有何看法?”

幾乎朱祁鎮的話音剛剛落下,工部侍郎王佑就出班稟告道:“陛下,沈僉憲實地走訪書寫的治水策略,做到了治水必躬親,這份精神臣很敬佩並且贊同.”

“但如今國庫空虛,八十萬兩河工銀無論如何都拿不出來,歷代先帝遣使治水也從未花費如此巨資,臣表示異議!”

王佑這番話說的明褒暗貶,核心思想就是沈憶宸治水花費巨大,朝廷拿不出這麼多錢,同時暗指有中飽私囊的嫌疑。

現在沈憶宸跟太監王振可謂撕破臉皮,閹黨自然把他給視為仇敵,用盡一切手段去打壓破壞,哪怕治水大業也不例外。

“八十萬兩確實花費甚多.”

朱祁鎮點了點頭表示認同,前朝先帝治水花銷,大多在一二十萬兩左右。

沈憶宸“獅子大開口”,起步就翻了四倍不止,後續還不知道要不要追加,著實有些誇張。

看到皇帝認同自己的觀點,王佑立馬打蛇順棍上,繼續說道:“還有陛下,沈僉憲的《兩河經略疏》中描寫道,打算借清河之水,攻黃河之沙,臣認為不妥!”

“有何不妥?”

“歷朝歷代黃河決堤,都在河壩承受不住水流衝擊。

就算沈憶宸採用四套不同堤壩配合攔水,又豈能保證萬無一失?”

“黃河之水不會倒流,蓄清刷黃一旦啟動,就意味著沒有後路可言。

如若修築的堤壩承受不住水勢,潰堤千里的後果,誰又承擔的起?”

王佑的話語這下不僅僅是朱祁鎮覺得有道理,就連參與商議的其他朝臣們,都忍不住暗暗點頭。

自宋朝以來中庸之道盛行,沈憶宸這種“激進”治水方案,成了就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敗了呢?帶來的後果可能比這次黃河決堤還要嚴重,全面潰堤將直接切斷漕運糧道,引發國運動盪。

區區一個正四品的都察院僉都御史,拿什麼去承擔後果?朝臣的這種思維,就跟當時沈憶宸從陳濤嘴中,聽到束水攻沙、蓄清刷黃八個大字的想法一樣。

風險過於嚴重,不成功便成千古罪人!“楊愛卿,你對沈向北治水之事,有何看法?”

面對殿下群臣一片反對之聲,明英宗朱祁鎮最終還是把目光看向了楊溥。

進入寒冬後,楊溥的身體是一日不如一日,這兩個月接連幾封上疏乞骸骨。

身為先帝託孤五大臣,內閣三楊時代最後的領軍人物,朱祁鎮對於他的感情是複雜的。

有感激,有敬重,同樣也有被管教後的反感跟厭惡。

但真到了楊溥要致仕的時候,朱祁鎮更多的是一種空落落的感覺,有這麼一位老臣坐鎮朝野,他感到很安心。

“咳咳咳……”面對皇帝的點名,楊溥重重的咳嗽了幾聲,臉色有著一種病態的蒼白。

“治水之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想要享受千秋之利,就得付出當代之功.”

“沈僉憲的《兩河經略疏》思路清晰,條理分明,乃一勞永逸之法,臣認為可行!”

楊溥此言一出,全場朝臣都把詫異的目光,放在了他的身上。

要知道楊溥最近幾年在內閣,施政方針貫徹著明則保身的思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甚至面對王振的專權擅勢,楊溥也選擇了綏靖退讓,不願與之正面對抗。

按理說楊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