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旨到?聽到這聲太監的傳令,很多大臣臉上表情十分精彩。

皇帝現在都在蒙古人手中自身難保,還能有閒心下發聖旨回京?當然,詫異歸詫異,只要沒有新帝登基,朱祁鎮就還是那個名義上的大明天子。

只見華蓋殿內群臣跪倒一片,恭迎這道略顯詭異的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北狩塞外,聽聞翰林院侍讀學士沈憶宸無召領軍赴京,此乃亂臣賊子謀叛之舉!”

“按《大明律》論罪,首犯處絞刑,從犯流刑,父母妻子流放二千里。

率領部眾百人以上者,不分首從一律處斬刑,父母妻子流放三千里.”

“朕念及成國公勞古功高從輕赦免,僅誅首惡判處沈憶宸絞刑,以儆效尤!”

當太監宣讀完這道聖旨,滿朝文武無論是站位沈憶宸的,還是反對沈憶宸的,此刻都沉默了……皇帝怕是土木堡一戰後失了智,還沒認清楚如今天下大勢。

這道聖旨真要到沈憶宸面前宣讀,那就是君逼臣反,不得不反,信不信明天京師城頭就得插上“沈”字旗。

別說是朝臣,連對沈憶宸始終保持著極大惡感的孫太后,此刻都不敢附和這道旨意。

就算沈憶宸真的是謀叛之臣,當前局勢下也得裝聾作啞!孫太后一介女流之輩都知道不能尊旨,明朝這種科舉制度萬里挑一的人精大臣們,更是把裝聾作啞給展現了淋漓盡致,連個三呼萬歲接旨的樣子都懶得裝。

齊齊趴在地上一動不動,就等著孫太后跟郕王先發話。

郕王畢竟還是沒有什麼監國經驗,面對這種詭異的場面,首先沉不住氣朝著群臣問道:“諸位大臣,對於陛下聖旨你們如何看待?”

回應依舊是死一般的寂靜,不認同旨意那是抗旨不遵,認同說不定明天就得被沈憶宸攻入京師殺全家,傻子才回答。

可問題是,在烏雲遮日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缺為國為民的傻子。

沈憶宸想做這樣的人,而於謙就是這樣的人。

只見他在一片跪倒的群臣中站起身來,大義凜然的說道:“沈提督為國為民忠心可鑑,臣認為此道聖旨是偽詔!”

狠人!絕對的狠人!其他大臣聽到于謙說出“偽詔”兩字後,心中簡直是敬佩不已,這幾乎是等同於抗旨不遵。

另外這道聖旨行文略顯淺白了些,確實不像是朱祁鎮親筆或者口述的風格。

不過話說回來,明朝皇帝自從有了票擬批紅後,也沒幾個像太祖成祖那樣任勞任怨,每天親自批閱奏章,風格不像也很正常。

有了于謙的帶頭,很快禮部左侍郎錢習禮站起身來,同樣力挺道:“臣願以身家性命擔保沈提督忠君愛國,遵從偽詔妄殺大臣無異於自取滅亡!”

錢習禮這句話說的極重,想要問罪沈憶宸,無論最終結果是逼反,還是如同岳飛那樣冤死風波亭,大明國運恐怕也將走到頭了。

滿朝文武人心惶惶,懷來城大軍義憤填膺,誰還會誓死效忠朱明?但真正扭轉局勢,起到一錘定音效果的,是繼任內閣首輔的陳循站了出來說道:“臣同樣願意相信沈提督,遭逢國難之際,絕不能中了瓦刺也先的離間計!”

“臣附議陳閣老!”

隨著陳循表態,內閣僅剩下的最後一名閣臣苗衷,終於出聲站隊沈憶宸。

“臣相信沈提督,願跟少宗伯一樣以身家性命擔保!”

翰林院現任掌院倪謙,打破了翰林掌院一般不介入朝政的傳統,旗幟鮮明的站在沈憶宸這邊。

他始終沒有忘記那個下午,身處陽光之中的沈憶宸,笑著朝自己說出“論跡不論心”這五字。

不管沈憶宸是否如同猜忌的那樣有謀反之心,至少到目前為止他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