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明朝廷就是老朱的一言堂,所以朱橚實際在問老朱的決定。

對於此事,朱元璋早有“思慮”,便道:“咱初步的想法是,凡確定今後留在國內的藩王,護衛軍不得超過三千人,且不再任軍職,亦不委派軍事任務。”

“其次,親王爵位只可傳三代,郡王職位只可傳兩代,之後爵位便開始一代代遞減,直至最終成為只保留宗室名頭的庶民。”

聽到這裡,朱橚、朱梓等人都不覺得意外。

當初朱棣跟他們提起封藩海外之事,給的理由之一,便是以大明如今對宗藩的供養政策,一兩百年後大明宗藩群體將會變得極為龐大,宗藩俸祿會成為朝廷一大負擔。

此外,若每任皇帝都如朱元璋一般,給予兒子、兄弟眾多田地乃至在地方開礦、收取雜稅的權利,那麼一兩百年後大明便會被各脈藩王分走很多田地等利益。

朱元璋採取宗室爵位遞減的政策,顯然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至於減少確留國內的藩王護衛軍人數,並不讓其接觸軍權,在朱橚等人看來,應是朱元璋以史為鑑,防止藩王謀亂造反。

唯有劉寬、朱標、朱棣三人知道,老朱這是以“後事”為鑑,不想大明發生“靖難”之事。

朱元璋頓了頓,又接著道:“爾等除了不能在軍中任職外,從政、從商亦將受到一定限制。”

“從政者不得為部院主官,不得入內閣、軍機處,亦不得為地方主官。”

“從商者,既無免稅優待,也不得仗勢欺人,更不得涉及違法之事——有司會將從商的宗藩作為嚴厲監督的物件。”

“因此,爾等若要留在大明本土,最好是鑽研文學,或是投入科研事務中。當然,若有興趣,在琴棋書畫等方面探索一番亦可···”

在朱元璋講述他對確留大明本土藩王的安排時,劉寬又是一副“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的樣子。

若不如此,他擔心自己會露出異樣表情,讓某幾個細心的皇子看出什麼來。

因為老朱此時所說的這些政策,其實都是從他嘴裡問出來的。

那還是去年某個風和日麗的下午,他在科技司院“上班”時,被老朱派人叫去了奉先殿。

當時不僅朱標不在,就連李貴都讓老朱打發了出去,殿內只剩老朱跟他兩個人。

因為老朱承諾對此事嚴格保密,他才提出了對確留國內藩王的幾條建議,甚至對海外藩王之事也提了幾嘴。

所以,今日老朱才能說出這番話來。

作為知情人,劉寬看著老朱裝作這些政策是其自己所想的樣子,自是有點兒忍俊不禁。

“···咱對爾等確定留在大明本土的藩王,眼下就這些安排。若有不妥,日後還會再增補。爾等可有異議?”

朱元璋一番頗長的話說完,已經打定主意留在大明本土的朱橚、朱梓都略鬆口氣。

雖然朱元璋這番安排,相比以前嚴厲了許多,卻比他們預想的要寬鬆——他們最怕朱元璋為了逼他們去海外就藩,故意整人。

如今看來,留在大明本土除了會失去軍權,且在從政、從商方面有所限制外,律法之內的其他方面事務,他們皆可作為。

若說有什麼不滿,也就是三代之後爵位會遞減了。

在朱橚想來,子孫後代成為庶人沒關係,可若是落得貧苦無依,估計就得罵他這個一脈老祖了。

念及此處,再看旁邊八弟朱梓“求求’的小眼神,朱橚決定也爭一爭。

他略一沉吟,便道:“父皇,可否對確留國內的藩王后代立一道兜底的保障政策?比如宗室子弟即便淪為庶人,亦可每年從朝廷領取一定錢糧。”

聽到這話,朱元璋不僅沒生氣,反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