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務。”

“待永樂帝即位後,乾脆直接讓諸位大學士在午門的文淵閣辦公,參預機務,於是由即位大學士組成的輔政團體便有了內閣之稱。”

“此後隨著皇帝對內閣依賴越重,內閣權勢也越大。”

“又因永樂之後連續兩位大明皇帝都短命,使得幼年天子即位,三位大學士兼任顧命大臣之職,於是內閣權勢終於凌駕於六部之上。”

說到這裡,劉寬故意停了下來。

眉心皺出一個川字的朱元璋明顯帶著怒氣道:“凌駕六部之上?這不就是中書省嗎?老四的子孫真是短命又糊塗!”

聽見朱元璋如此罵朱棣,劉寬差點沒忍住笑出來。

又忍不住想,不知朱棣在此會是什麼表情。

可惜朱棣去年就到北平就藩去了,並不在京師。

輕咳了聲,劉寬接著道:“大約在一兩百年後,大明內閣權勢達到了頂峰,內閣權利最大的大學士被稱為首輔。”

“萬曆皇帝十歲即位,首輔張居正聯合太后、內相,也即是內廷太監之首,幾乎掌控了大明官全部的權力,那時便是廢帝也是有可能的。”

“不過張居正並沒有廢帝,他一邊悉心教育萬曆皇帝,一面費心改革大明諸多弊政。”

“雖然他死後,萬曆皇帝對其挖墳鞭屍,廢除了其改革的諸多新政,但十餘年的改革以及殘留的新政,依舊為大明續命幾十年。”

聽到這裡,朱標忍不住感慨道:“這張居正雖然權勢大了些,又勾結內宮,但倒稱得上救世能臣。”

朱元璋關注的卻是另一個點,問:“內廷太監之首稱內相?難道我大明宦官也干政了?”

劉寬微笑著解釋,“其實永樂之後的皇帝,主要是朱棣的孫子宣德帝,便意識到了內閣分走了皇權。”

“但他又不想取消內閣,因為事實證明,僅靠皇帝一人處理不了大明那麼多國事,必須得有輔臣分擔。”

“於是他便重用宦官——宣德帝在宮內設立了專門的學堂培養太監,令司禮監則對奏本有批紅之權,以對內閣的票擬之權形成轄制。”

“宣德皇帝也是三十多歲去世,大明戰神堡宗···”劉寬察覺說禿嚕了嘴,趕緊止住,略帶尷尬地笑道:“這後面的史事與內閣關係不大,說起來又太長,我便暫且不說了。”

大明戰神堡宗?

老朱、小朱都敏銳注意到了劉寬最後一番話中這個奇怪的詞語組合,覺得其中必然又有“匪夷所思之事”。

不過兩人如今注意力大多都在內閣一事上,倒是沒急著追問。

朱元璋想了想劉寬的一番話,終究是嘆了口氣,頗為不甘地道:“若如你所說,這內閣後來確實跟中書省差不多,內閣首輔則如同宰相···難道咱廢相真就白廢了?”

求收藏,求追讀,求票。

【請觀眾老爺們多點兩下,翻完小說所有頁(能看到自己是是第幾個閱讀的),這對新書很重要。成績越好,作者君更新才越有動力,更新越多。】

拜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