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切地說,師父去廣東,既是帶一寧去歷練,也帶著一樁任務。

上了高鐵,兩人坐好,八爺就向一寧介紹,第一站到廣州,接待他們的是一位專做地毯生意的老闆。這位老闆姓封,叫封地。

一寧對這個名字本來吃驚,但高鐵上不能高聲喧譁,只能壓低聲音:“取個這麼大的名字啊?只有封建社會的諸侯才可以封地。”

八爺說:“你年紀小,只在書本上學習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國家才把田土分給農民,叫做分田分土。農村就統一稱為分地。”

一寧小聲說:“知道了,就是分土地。他家姓封,就取個這樣的名字。實際上是個諧音。”

八爺說:“封地也是上州鄉下人,這名字是他爺爺取的。你猜一下,他爺爺是個什麼樣的人。”

凡是師父要自已分析的事,一寧就要多想一會兒。想了一陣,才回答道:

“一是他爺爺根本沒讀書,不知道過去要諸侯才可以封地。二是他爺爺讀了很多書,希望這個孫子以後有出息,今後做個很大的官。”

八爺笑了。然後說:“兩種情況的分析都是對的,你再想一想,他爺爺到底是讀了書還是沒讀書。”

這是一道難題。

一寧想了很久,回答說:“沒讀書,但在家裡有威望,說話算數。”

八爺順便問道:“理由呢?”

“如果讀了書,就算初中畢業,學過歷史也知道只有諸侯才能封地。就不會取個這麼大的名字,而且不合時宜。

所以,他沒讀過什麼書,就是因為孫子出生後,家裡分了土地,他特別高興,就取了個諧音【封地】。

其次,這個名字一直被使用,說明他爺爺雖然沒讀書,在家裡的威望比較高。兒子兒媳不敢反對。

師父,我這個分析對不對?”

八爺笑笑,點頭道:“你能這樣分析問題,說明你有自已的判斷力了。我再問你一個問題。”

一寧點頭。

八爺說:“封地成長後,為什麼不改名字。”

一寧說:“一是這個名字寓意好,能夠封地,說明他目標遠大。

二是可以引起別人重視,喲,你取個這麼大的名字?容易引起關注。

三是可以作為談資,別人問起他的名字,可以說起過去的故事,感恩黨的政策好。”

師父小聲道:“這半年你沒白學。特別是第二點說得好。這封地還真有故事。”

一寧望著師父。

幸而他們是坐在這節車廂的最尾頭,加上聲音又小,並不影響別人。

所以師父就輕聲地敘述起封地來。

他說封地高中畢業後就跟著本村的一群人南下打工。他力氣特別大,在工地上挑沙子,幹得起勁,不偷懶,被工頭髮現了,問他名字。

聽說他叫【封地】,工頭就叫他寫出自已的名字是哪兩個字。封地就用手指在沙子上寫出來。這小工頭問他讀了多少書。

封地說高中畢業。

小工頭吃了一驚,笑道:“你高中畢業,取個這麼大的名字,不改啊?”

封地很樸實,說道:“我爺爺取的,實際上就是分田分土分地的諧音。”

小工頭把這個事當成笑話,跟自已的大老闆講了。

聽到這兒,一寧說道:

“我插一句,這個大老闆很迷信,覺得這個人不應該打工,調到自已身邊最適宜。

搞房地產的就是封閉一塊地方,建起來發財。是嗎?”

八爺很滿意,笑道:“對,你現在就有邏輯推理能力了。你再推一推,為什麼封地高中畢業不去找個輕鬆一點的活呢?”

這當然是考一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