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臣全部反對,高宗也束手無策,只能退讓。頗為得意的長孫無忌忽略了一個事實,雖然整個朝廷都以他為先,緊緊跟隨,他卻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保護這個朝廷,在許敬宗上書的時候,恰逢天下兵馬大元帥李世勣回京述職省親,對長孫無忌與李淳風的恩怨略知一二的他,以為許敬宗是奉李淳風之意上書對抗長孫無忌,為感激李淳風為他籌集軍資,天下奔走的辛苦,同時也為提升軍部在新王朝的影響力,公開表示自己支援許敬宗的提議。

李世勣的站臺給了長孫無忌當頭一棒,有了軍隊支援的高宗,強硬的廢后另立武氏,將反對派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罷官免職,驅逐出京,並下旨抄了長孫無忌的家,原本以開國老臣自居,擁立高宗有功的凌煙閣第一功臣趙國公長孫無忌,終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削爵流放,自縊而死,一代權臣就此悽慘謝幕。

遠在東海陳唐關的李淳風,直到塵埃落定,方才知道朝中發生的一切,隨之而來的還有,遭受牽連的儒門四姓的指責,要求他迴文廟解釋許敬宗和翰林院的行為。為了儒門的團結,也為了能夠繼續協調各地儒門太守為邊防輸送軍資,匆匆趕回的李淳風,還來不及查明許敬宗和翰林院的情況,就在以儒門四姓為代表的貴族門閥壓力之下,辭去聖人一職和翰林院大學士,打算返回老家岐州雍縣頤養天年。

拿到通關文牒的李淳風,謝絕門人相送,孤身一人上路,好不落寞,行至長安城外十里坡,只見一名道士端坐在送別亭中,李淳風走進一看,正是昔日與自己一同遠赴陳唐關抗擊虯髯客的袁天罡,想當初,二人恰同學年少,風華正茂,一派萬里江山只等閒的年輕模樣,如今俱已是白髮蒼蒼,老態龍鍾之輩,不勝唏噓,感慨之下,連連嘆氣。

袁天罡知是故人已到,拿出一副酒具,倒出西域珍釀的葡萄酒,遞給落寞的李淳風,說到:

“李兄,真要就此離開?從此長安城更加孤寂。“

李淳風接過酒杯,一飲而盡,依然微笑的說到:

“沒有想到,最後送別李某的居然會是袁兄,還以為袁兄在明玉宮中清修,早就忘記了昔日東海陳唐關的友情。”

袁天罡將李淳風的酒杯填滿,自己也淺嘗一口,然後拿出一卷黃色帛書,手一發功,將之碾為粉塵,淡淡的說到:

“早年太宗封我為護國法師,曾單獨召我覲見,秘下一旨與長孫無忌,言明,袁天罡若無旨出明玉宮,天下兵馬盡屠道宗,將我禁足,如今長孫無忌被炒,秘旨為我所有,全靠李兄門下之人相助,貧道才能在風燭殘年之際,重獲自由,貧道再敬李兄一杯,感激李兄再造之功。”

李淳風哈哈大笑,說到:

“我也有所耳聞,還當是民間茶餘飯後談資。怪之怪李兄的先天乾坤功太過霸道,想當初,東漢末年天公將軍張角黃巾起義,遇汝南邵陵太守趙謙頑強抵抗,進軍不利,功力以至陸地神仙的張角,一人獨自來到城門,使出先天乾坤功第九層心法,天地無垠,城中一萬守軍連同五萬居民盡數灰飛煙滅,數百年來,袁兄最有望能破功,習得第九層,怎叫人心安?”

袁天罡聽罷,搖頭嘆息,李淳風飲完之後,放下酒杯,嚴肅的說到:

“既然袁兄視我為再造之人,愚弟有一不情之請,還望袁兄成全。”

袁天罡,看著已是疲態盡顯的李淳風,由衷的說到:

“但說無妨,只要是貧道力所能及之事,必當全力以赴。”

李淳風感激的點點頭,站起身來,看著亭外,繼續說:

“今大唐國泰民安,但邊境卻危機四伏,愚弟雖殫精竭慮,然高句麗和吐蕃始終無法平定,如今儒門一團亂麻,只怕未來邊境之事將會戰火紛飛,望袁兄,能為大唐平定兩國,環顧天下,以袁兄之能,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