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都在成長,不管是朋友間還是與家人間,學會付出,頭一次被關心。第一次生日沒有被忘記,33年來,一直在渴望被愛,從小確實沒有被滿足,來自粗線條的父親也好,來自母親的缺失也罷,如今已經到了33歲,確實該成長起來了,出走半生,歸來仍是自己。

人有時候就是這樣,一生在追求什麼?苦是什麼?樂又是什麼?只有自己感覺到苦才是真的苦,只有自己覺得快樂才是真的快樂。當所有人都身在其中,你以為的苦在眾生皆苦之時的對比下,反而無暇去咀嚼自己的苦。只有從中走過來,才明白當時的自己有多苦。

人生就是這樣,曾經吃點好吃的、喝點好喝的,就很容易快樂,但現在反而是吃點喝點很容易得到,但快樂卻很難得到。人真是奇怪的東西,不同於動物,吃飽喝足穿暖就可以,人還有精神的要求,要快樂,這才是最難的。

家人又是什麼?生在什麼家庭,你沒法決定,想要如何成長你沒法決定,但成長為什麼卻要自己決定。有時會抱怨命運不公,為什麼不是生在一個富貴家庭,這樣人生不會如此艱難,自己可以活得更輕鬆一些,但現實就是這樣一個現實,你抓到一副爛牌,而且還要手握一副爛牌走下去。鼓勵別人容易,鼓勵自己卻很難。很難虛偽地騙自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畢竟現在自己在如此低谷的處境中。無論舌燦蘭花也好,還是巧舌如簧,有時那些對別人脫口而出的詞彙,面對無力的內心時卻無法說服自己。

人在最初的時候,是不會跟人攀比的,也不懂得攀比的,別人有好的家境或多麼愛她的家人,別人有什麼自己沒什麼,即使有些許的失落,瞬間也會為自己的心思感覺到羞愧,那個超我壓制了那個充滿嫉妒的本我,所以一笑而過,畢竟也不可能擁有,何必斤斤計較?倒不如假裝成不想要,這樣騙過他人也能騙過自己。

人是有自身侷限性的,如果一生自怨自艾,甘願認命,那還有什麼意義?如果這個侷限是將自己框在一個框內,不敢跳脫,畫地為牢,不尋求解脫方法,那終其一生也只能如此。生命的意義也就在於不斷打破,不斷突破自己的過程。如果心底的底色是悲哀的,是悲觀的,如果這個就如康德所說是一個物自體,是上天給予的,那無所謂,把握自己能把握的,那些沒辦法控制的,何必糾結,何必非要執著於此,我執於我能執,不執於無法控制的部分。如果人的痛苦全部來自於有各種追求,有欲求,既然想要就去追,總有一天你不想要。

最傻的行為就是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放在別人身上,渴求家人的愛,家人不愛你時,你就感到委屈感覺失望感到沮喪,這不是家人的問題,而應反觀自身,是不是那些渴望越過了牢籠。因為你能控制的是愛別人,沒法控制的是讓別人愛你,或者你總是渴求在你愛別人時對方能給你同樣的愛,你給別人,你愛別人,只能說你很好,但別人給你,別人愛你,不在你能控制的範圍內,那麼不能因為別人做了什麼,你就感到快樂而痛苦。難道這就是庫利的他我?從別人對自己的反應中來認識自己?

別人說你不好,你就會覺得自己真的不好嗎?別人說你好,你就會真的好嗎?與其關注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不如關注自己的內心,自己對自己滿意嗎?自己過得平和嗎?這是自己當下想要的自己嗎?現在的自己比曾經的自己過得更好嗎?

社會對自己有一個要求,想要把一個完美的公民努力映入你的腦子裡。家長有一個期望,期望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孩子,成為別人羨慕讓人驕傲的孩子,但這些都是外界給予的,更重要的是還是自己對自己的認知,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勇敢面對自己,是蟲是龍,自己對自己要了如指掌。

既然你承認自己是人,那麼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站在一個外人的視角來看你自己,既然你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