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2年,才瞭解當時的向望是懷著怎樣一顆愛曉曉的心,在用心愛著曉曉。向望也曾希望自己那個女孩每天甜甜蜜蜜,《半是蜜糖半是傷》裡面的佐卡伊項鍊,寄託著一顆怎樣滾燙想要去表達愛的心。當時的曉曉還在忙於工作,根本無暇顧及這個小弟弟,把小弟弟真的當成弟弟一樣對待,卻不小心走進了他的生活,也許他像圍獵自己一樣,早就有了預謀,他愛上自己時自己卻從來沒有察覺。可能粗枝大葉慣了,這些情情愛愛也從來沒有在曉曉的生活裡出現過。一旦來了,曉曉還處在懵懵懂懂的狀態。

人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地情況下,已經經歷了這一輩子最美好的東西。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當再次回顧當時自己的那份愛情,就如《半是蜜糖半是傷》的女主一樣,是一個職場小角色,向望見證了她的成長,2年多的成長,向望漸漸不再認識曉曉,曉曉也漸漸離開向望,兩個人終究漸行漸遠。

人有時候就是這樣,曉曉沒變,她一直都在野蠻生長的路上,向望也沒變,他一直都在做自己喜歡的大男孩,只是兩個人終究不是一路。

這份愛情痛並伴隨著快樂,最後,還是以分開告終,還你於人海,還我以自由,兩個互相獨立又有自己思想的靈魂,終究不願為了彼此而改變自己,這就是倆人最終分開的原因。

當曉曉固執地以為自己一直是對的,而向望也一直堅信自己是對的時候,兩個人從此再無交集。

曉曉就此放下,這堂課幾乎要了曉曉半條命,從此,曉曉過上了封心鎖愛的日子,任何人都很難近身,這就是曉曉,努力地忘卻,在不斷撕裂傷口和自我癒合,再撕裂再癒合的過程中,那道傷痕生出繭子,在外人來看,她早就好了。但實際上,真正的她是她,卻是一個全新的她,不再是過去那個她。

愛情逝去之後,曉曉也漸漸在理解向望所謂對生活的追求,他的那份偏執,這種理解和認知中,是曉曉反反覆覆領悟之後,才徹底看透。

人有時就是這樣,永遠在後知後覺,如果當時多珍惜一些,那麼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如果當時工作不會那麼忙,能夠抽身去思考愛情的問題,多想想兩個人的相處,結局會不會不同?

人都會犯錯,每個人的感知力不一樣,對事物的看法也不同。從前的曉曉愛錢,但只愛自己賺的錢。對別人的錢,她非常珍惜。但向望卻認為她是掉到錢眼裡,認為她拜金,可她確實從來沒有這麼想過。與物質相比,曉曉更喜歡能夠像朋友一樣談心,難受時想要安慰,快樂時想要分享的朋友,僅此而已。當時那個簡單的曉曉,回頭再看時,此時的曉曉都覺得她是如此地純粹,如此美好。但向望沒法真正理解曉曉,或者男人比女人終究更理性一些。向望所謂的感性只是傷痕文學樣子的自怨自艾,而曉曉的感性是為了反思總結反思總結,想要成為更好自己的成長狀態。

人有時候就是這樣,閒下來時才會總結,去思考,去不斷反思。愛情,一次刻骨銘心就夠了,得到的都是最好的,失去的也是最痛的。每每觸發這段感情,眼淚都會止不住從曉曉的眼角滑落。

痛定思痛,曉曉曾經無數次勸自己,多堅持堅持,也許會有變化,但失望攢夠了,沒辦法不離開,這就是曉曉,一次又一次,最後不得不收場。

這樣的愛情,一次就夠了,是因為透過它,徹底瞭解愛情是什麼,以後的男女感情能迅速明白,這在未來會是怎樣的結局,看得更長遠。

人就是這樣,在反思中不斷成長,但成長是為了什麼?可能就是增長智慧吧。坦然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更加智慧地去處理有些事,確實摻雜了太多感性和理性因素,一時縷不清晰縷不明白也沒關係。隨著自己認識世界和認識人的方法更多元,人終究會變化。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