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一趟也不算全然沒有收穫,她去踩點了,哪裡有樹莓,哪裡有小竹子,哪裡有蕨葉她都知道。

只等日後上山打野。

正在山上逛著呢,突然聽到了嗩吶的聲音,童玉君有些好奇的跟了過去,想去湊熱鬧。

走了小半座山童玉君才瞧見聲音的來源,一家子穿著喪服,提著各式的“花燈”,正往一座新墳走去。

不過這服喪的模樣有幾分怪異。

除了為首的幾個中年男女身穿麻衣,剩下的則是在頭上圍著粗麻布。

花燈也是顏色各異,有純白的,也有色彩各異的。

主人家先是給墓地周圍除草,砍了幾根水竹,插在墳前,掛上花燈。

不遠處還跟著一串過來湊熱鬧的孩子,看著新墳,臉上瞧不見絲毫的害怕,反倒是帶著期盼。

就在童玉君疑惑的時候,就見已經趕到墓地的主人家給孩子們一些小米糕。

得了米糕的孩子高興地往懷裡揣,呼朋引伴,歡快地離開。

熱鬧看完了,童玉君也準備回去了,卻正好被主人家瞧見。

“童大夫。”

她應聲回頭一瞧,一個二十來歲的婦人追了上來,手裡還抓著幾個小米糕。

童玉君認識這個婦人,來她那賣過幾次藥材,只是她叫不上來名字。

婦人不由分說,將手中的小米糕塞進童玉君手中,“童大夫你帶回去嚐嚐。”

童玉君眼神掃過她身上帶著補丁的衣服,還有後面一個眼巴巴看著她的孩子,忙拒絕道:

“你拿回去給孩子吃吧,孩子還在長身體呢。”

婦人扭頭看了一眼孩子,笑了笑。

“童大夫就收下吧,按照規矩就是這樣的,這是齋粑,回去放飯上蒸一下就能吃。”

聽她這麼說,童玉君也就不推辭了,放進了隨身揹著的簍子裡。

她從空間裡抓了一把麥芽糖,朝小孩子招招手,“給孩子甜甜嘴吧。”

“這還沒到清明怎麼就來掃墓了?”

婦人看了一眼吃麥芽糖幸福到冒泡的孩子,“今年是公公去世第一年,按習俗前三年得掃墓兩次,不過明年就不用發齋粑了。”

“前三年規矩多,過年要上山祭拜,初一還得來拜年。”

童玉君一臉恍然,又知道了一個新習俗,看得出來這裡遠比未來對喪事更看重。

不過話說都來閤家村這半年怎麼沒人辦喜事,童玉君有點想吃席了。

就在童玉君一心想吃席的時候,孫青家的閨女孫蓮要嫁人了。

婚期是年前定下來的,就在春耕前,這樣夫家也能多個勞力。

童玉君翻箱倒櫃的再找給孫蓮的添妝,這年頭好像沒有誰家隨份子是直接給錢的,多是給物件。

村子裡給的添妝左不過是三尺青布、木盆、板凳這樣的小物。

跟新娘親近的也會給些首飾,多以銀飾為主,至少童玉君還沒瞧見誰家戴金飾。

童玉君好歹也算是閤家村的富戶,也不能太寒酸。

三尺細棉布,外加一對素銀的二黃,在村民裡頭也不算出風頭。

出嫁這日一大早童玉君就到了,孫家張燈結綵,熱鬧著呢。

院子裡搭起了大灶,喊了廚子做飯,村裡的村民都在自發的幫忙傳菜。

童玉君一踏進院子,許多人便瞧了過來,多少都和童玉君有過交集,紛紛招呼道:“童大夫。”

只是等她走了還是免不了指指點點。

“今天大喜的事,她一個寡婦怎麼來了?”

“寡婦怎麼了,咱們村子裡有誰的日子能比她好過?”

“就是,你瞧她的衣裳,什麼時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