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矛盾、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矛盾,當然,最重要的是地方士紳、宗族力量太大,分走了官府不少權利。

明末廣西的情況也大抵如此。

去年崋軍出兵廣東之前,廣西這邊得到北京為順軍攻破、崇禎殉國的訊息,頓時變得更混亂了。

先是封地在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自稱大明監國,接著逃到廣西的桂王朱由榔(其父朱常灜因逃亡早死)便被一些文臣、武將擁立稱帝。

方震儒起初被朱亨嘉的兵馬控制,被迫站隊靖江王;後來趁著戰亂逃了出來,便加入了桂王系的小朝廷。

結果發現,這個小朝廷早就被別有用心者所把持,可以說廟小妖風大,他這個崇禎朝的廣西巡撫竟然沒多少話語權,也難以發揮多少作用。

再加上訊風衛暗中聯絡、勸說,方震儒遂決定降崋。

不過如今廣西其實是碎的——桂王、靖江王各控制了一大部分割槽域,當地一些亂七八糟的勢力也控制了不少地方。

所以,方震儒雖然決定降崋,但崋軍想要憑此,讓廣西如福建、廣東一般整體易幟歸降,不發生大的戰事,怕是不太可能。

待李長文、李邦華等幾位軍機大臣到來後,劉升先將這些情況說了,隨後又道:“不僅廣西情況複雜,雲南、貴州也有土司叛亂,便是州縣官員也多有割據自立的。

如今方震儒既然決心降崋,為我軍內應,朕便想在今秋發兵先拿下廣西,進圖雲貴,諸位以為如何?”

軍務院參政兼軍政部左侍郎李邦華道:“永興侯(李定國)自駐軍廣東後,便一直奉命針對西南戰事練兵,一年過去,已然小成。

且廣西前明勢力皆實力不強,又彼此爭鬥不休,難以聯合。臣以為,只需以第五師為主力,再派三五萬兵馬協助,便可平定廣西。”

朱大典、馬世敏等聽了紛紛點頭。

事實上,李邦華所說還算保守的——以軍務院所瞭解的廣西桂王、靖江王等前明及當地勢力的軍隊戰鬥力,便是隻派常備軍一兩個旅,都有很大把握打下來,只不過因為兵少,可能打得比較慢罷了。

但過去一年,不僅常備軍第五師奉旨針對西南氣候、環境進行了適應性的大練兵,還編練出了數萬廣東警備軍及數萬民勇。

所以,大崋若取廣西,是不缺兵馬的,反倒是糧草壓力略大。

既如此,自該發大兵迅速平定廣西,避免戰事遷延日久,才能節省糧草。

李長文則從民政方面考慮,道:“廣西各方混戰,遭殃的還是百姓,當地生產必然也被耽誤。若我軍能早日平定廣西,也可令廣西百姓早些得享太平,恢復生產。”

劉升聽得微微點頭。

隨後,他又跟幾位軍機大臣就攻取廣西的其他重要環節做了討論。等到下午,則又在武英殿召集軍務院眾臣及軍機大臣就該事開了一次擴大會議。

次日,便有相關聖旨發往廣東——命平南將軍永興侯李定國率領常備軍第五師為主力,另徵廣東及湖南警備軍、民勇五萬餘,平定廣西!

在這道聖旨發出的當日,鄭氏前來南京覲見的隊伍也抵達了南京···(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