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權貴對上。

這事兒鬧到最後,得好處的還是趙家人。

雖說一開始紈絝們的成績被質疑了,但後面貼出來的卷子卻讓各家都看出了自家孩子的長進。

這些孩子從前是什麼樣子,京城的官員權貴們都是知道的。先前也有人說他們進了武館之後大有改變,但都沒親眼見到,相信的人也不多。

如今事實擺在面前,這趙家武館連那麼難搞的紈絝都給培養成才了,那自家的孩子要是被送進去,豈不是遲早能有功名到手?

一時間,不少人都拿著禮物,爭著搶著要去找五娘說情,求他把自家孩子收進武館裡。

但五娘都拒絕了。

她想得很清楚,自己開的是武館又不是書院,管一管那些壞脾氣的少爺們還行,真教導權貴子弟可就不對了。

她拒絕得乾脆,對外也說武館太小,容納不下更多學子,讓他們去尋更有本事的先生教導。

五娘都把話說成這樣了,自然沒人再來糾纏,只是還有好些人家覺得遺憾,認為趙氏武館是有文曲星眷顧的。

此事解決之後,趙家在京城風光依舊,甚至因為羅家倒臺,不少人都覺得趙家定然要起來了,恐怕不久之後就會成為京城裡的第二個趙家。

不說旁人,就連小皇帝都有些擔心。

他一面害怕舅舅家會成為第二個張揚跋扈的羅家,一面又覺得趙家人應該不會做這樣的事。

在這種隱秘的糾結裡,小皇帝暗暗派了人盯著趙家,想看看他們會做出何種選擇。

然而結果讓京城眾人失望了,趙家不僅沒飄起來,反而越發老實沉穩了。

他們照樣經營著自家的生意,生意也依舊紅火,卻沒有因為各家的奉承而有所改變。

趙明榛的饕餮樓還是那個價格,菜量只多不少,酒樓也沒有驅趕普通客人,無論對待達官貴人還是平頭百姓,都是一個態度。

趙家人從前不愛赴宴,如今就更不愛了,成日裡除了吃吃喝喝,就是進宮陪趙太后。

他們除了小皇帝給封賞的田地和莊子,旁的田地一點兒不沾手,甚至對自家田地的佃戶都十分友好,收的租子也不高。

得知這些後,不僅是小皇帝,就連那些認為趙家會恃寵而驕的人都驚歎於他們的剋制和理智。

不過這樣也不錯,知情識趣的外戚,總比腦子不清楚的外戚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