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總想過上退休的生活,種種菜,養養花,沒事曬曬太陽,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喜歡這種安逸的生活。
休息不再去約好友聚餐,也不去參加無意義的社交,選擇回到農村的老家,陪著孩子玩耍,陪著媽媽去地裡溜達。
每次回家都感覺特別有歸屬感,彷彿有家人的地方,就是一個港灣,才會特別有安全感,翻來覆去的失眠好像也被治癒,在家我能一覺睡到中午,當然早上我的兒子也會用他的方式叫我起來送他上學,送完他,我在回去睡個回籠覺,回家的感覺就是安心。
等我睡醒,我的媽媽已經開始準備做飯,問我去不去她的小菜園,我一口答應下來。
好久沒去過菜園了,我對菜園充滿好奇,不知道這個季節什麼菜是應季,也不知道我媽的菜園都種了什麼。
帶著這個好奇,我坐上媽媽的後座,當我到達菜園的時候,我被眼前這副情景驚呆了。我的媽媽什麼時候會種這麼多菜。
黃瓜番茄辣椒茄子這種家常菜,小白瓜,西瓜竟然也種的有,從我爺爺去世後,似乎家裡這些東西都是買的,彷彿透過這些東西,我看到了地裡忙碌的小老頭。
他的菜園總是哪一片打理最井井有條的,在地裡你看不到一根草,澆水施肥總是在大家前頭,種的瓜又大又甜,我爸特別喜歡帶著朋友來我家摘瓜,每一個人都會誇獎我爺爺的瓜種的特別好,吃起來水份又足,甜份又高。
回神看到我媽的菜園,
“你什麼時候學會種瓜的”
“不會呀,這不是你姑老孃家種的有,我在旁邊看著學”
“這種瓜都要幹什麼”
“施肥,澆水,掰檫,打瓜,”
“這麼複雜呢”
“我看著我種的沒你爺爺好”
“那肯定呀,他除了教學就是喜歡研究他地裡這些“孩子”,他傾注的是熱愛”
“反正看看最後能吃就吃,不能吃就當練手了”
我喜歡我媽如今的心態,一切順其自然,不再鑽牛角,不在悲觀,對生活充滿希望,隨著年齡好像大家越來越平和,也不知道是被生活磨平了身上的尖刺,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家都學會溫柔以對生活。
暴躁似乎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才是主要的。
“媽媽,我很喜歡你現在的樣子”
“怎麼突然說這個話”
“我喜歡你現在的樣子,有自已的生活,不會圍著我們轉,你先是你自已才是我們的媽媽和妻子”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有什麼喜歡的,今天中午想吃什麼,炸閒適吧(老家茄裹著麵糊炸)”
“可以配胡辣湯嘛?”
“好”
在媽媽這裡想吃什麼都可以,她現在沒事喜歡研究美食,約著自已的朋友逛街,又擁有自已的小事業,每天又接送我兒子上下班,每天比我們都要忙碌。
從菜園摘完菜出來,我媽又帶我去看地裡的玉米,給我描述她的玉米長的多好,又給我說種了幾行黏玉米,回頭成熟的時候,讓我回來吃。
我也滿口答應,答應完以後,我回想,這些年好像一直在給媽媽畫大餅,一直說陪媽媽,一直都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沒有回來陪她。
我很抱歉,但是她扭頭說沒事,自已也挺忙的。
後來我聽到一首歌《是媽媽是女兒》我才知道,媽媽這個角色,哪怕我作為一個母親,我也無法勝過我的母親,無私奉獻,為了我爸我們三個人,一直把自已困在廚房和家裡。
在後來談戀愛的時候,我才發現,不吃飯這一個行為,只對媽媽一個人有用的,別人只覺得你矯情,只有媽媽擔心你的身體。
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