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班開始每天兩點一線,就是上班回到住處,逛超市都是一種奢侈,僅有的時間都用來補覺、追劇。

以前我們那會有大會“農村成的集,有賣衣服鞋子吃食各種工具”,每週都會喜歡去會上買一些小零食,比如:鍋巴,烤腸。

有時候還會騎個腳踏車去鄰近村去趕會,小時候沒有很方便的交通,爸媽也不在家,我們也不經常去縣城,衣服鞋子都是這樣的會上買。

冬天的小靴子,夏天的小涼鞋,春秋的小皮鞋基本上縣城流行的款式,我們村裡也會有,可以說在家門口就能買到這些東西,真的是很方便。

好多你去縣城找不到的東西,在會上都可以找到,小草帽,大掃把(用枝葉編織的可以掃大街或者院子的落葉)、小掃把(高粱穗編織而成)、用草編織的蓋子等這種古法手工製作的東西。

現在這些東西大概已經很難在大街小巷裡見到了,現在家裡年輕人不多,老年人捨不得花錢,這種會也越來越少,我們村裡改一年一次,其他稍微大一點的鎮上可能一個月兩次。

從來到大城市以後,我基本上沒有參加過這種會,直到我開始健康生活,把下午的騎單車變成了早晨騎車。

有一天經過一個集市,那種熟悉感撲面而來,這種集市很簡單,一塊布就等於一家店,要賣的東西就擺在上面,供大家去挑選。

這種早集以水果蔬菜居多,衣服鞋子也會有,以老年服飾為主,基本上沒有年輕人的衣服,在這樣的集市上,你可能更多的看到的也是老年人。

在這裡衣服鞋子沒有錯落有致的擺放,幾個衣架就是服裝店,賣的所有衣服所有尺碼都會用衣架掛在上面供人挑選,老式運動鞋涼鞋也都是扔一堆供大家去挑選試穿,有時候可能需要攤主和你一起尋找所需要的尺碼。

對比下它沒有超市那種分類明確,一個品種多種系列,一個攤子可能就賣一種,賣西瓜的就是一車西瓜,西紅柿可能就是一車西紅柿,但是很多人能在這裡買到喜歡的東西,並且物美價廉。

十塊錢一堆玉米,二十塊錢一兜蘋果,西瓜一塊五一斤,西紅柿一塊錢一斤,小蔥論捆去賣,在這裡可能你多出來幾毛錢的零頭,攤主可能直接給你抹掉,也有可能多送你一些。

比起大超市那種一站式購物,我可能更傾向於這種你來我往的討價,更有煙火味道,在大城市沒有歸屬感,這一刻也會有熟悉的感覺,有種“家”的感覺,大爺大媽不會有一種搶東西凌厲感,大家認真挑選,老闆也會幫忙一起,甚至看你不會挑,旁邊的大爺大媽都會告訴你,怎麼去選擇這些東西。

我記得我第一次買山竹,我覺得硬的是好吃的,硬的肯定耐放,結果旁邊的奶奶告訴我,山竹要按著軟一點才是新鮮的,硬的都是壞掉的,說著說著動手幫我挑了一些,果然回去又新鮮又好吃,我媽誇我這次買的東西不錯。

還有一次嘴饞,下班路上看到賣西瓜,我有點不信任老闆,自已又不知道怎麼挑選,我左看右看裝作自已很懂的樣子,旁邊一個阿姨看到我這個樣子,直接上手幫我挑選了兩個,讓我去選擇一個,這個時候真的無比感激她的出手。

人總會在大城市的燈紅酒綠下迷失初心,也會在上班的壓力中消磨掉自已的青春,活力這個東西在上班以後覺得比錢更遙不可及,身上一看就帶著上班的疲憊感。

早晨的空氣有些微涼,集市上卻熱鬧非凡,每個人的臉上都是對生活的嚮往,老一輩那種淡然,歷經滄桑後沉澱的慾望,看一眼你就不禁會放下週身的浮躁,越上年齡會越喜歡和年齡大的人待在一起,喜歡他們看破塵世後的冷漠,喜歡他們有著自已的堅持,喜歡他們那種對於生活的坦然。

也許智慧手機他們不擅長,也許你跟她說的一些東西,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