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總是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許多白天沒有想明白的事情,晚上安靜下來,似乎能一點一點地想明白,暈頭轉向的自已在這一刻似乎找到了方向。
我記得在我初中的時候,迷戀上了鬼片,中外的影片下載在記憶體卡上,拿回來插在mp4上偷偷躲在被窩看,鄉下的夜晚有好多貓咪,叫聲像嬰兒啼哭,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特別害怕走夜路,也特別害怕晚上,一到晚上我腦子就會自動播放我看過的這些電影,每次都翻來覆去的睡不著,要開一個小燈睡覺,白天還要補充睡眠。
高中的時候我喜歡住校,我喜歡晚上一群人在一起的感覺,我再也不會害怕夜晚,每天晚上都能睡個好覺,再也不用依靠燈光,哪怕周圍有吵鬧聲,只會讓我睡的更好。
然而在某一天我的這個想法突然變了,越長大好像越不怕孤獨,我甚至喜歡一個人呆在家裡,安安靜靜的,一天我的腦子裡東想西想,不誇張可以自已編一部劇,只要我敢想能想,我可以是所有型別的女主角。
可能是上班壓力過大,人際交往太過費心,我開始喜歡獨處,試著一個人生活,一個人做菜,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遊,一個人騎車,享受孤獨時光,世界紛紛擾擾,我獨善其身。
盧梭曾說:“社交場中的閒逸令人厭惡的,因為它是被迫的;孤獨生活中的閒逸是愉快的,因為它是自由的、出於自願的。”
“廈門的夜晚很舒服,吹著鹹味的海風,坐在二層的公交車上,沒有阻擋,你伸手可以摸到路旁的芒果。那個感覺真的棒極了”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也因為他的這番話,我對廈門一直都很嚮往,在我的腦子裡已經描畫了千千萬萬遍的畫面,但是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一直沒去。
二層的公交我坐過了,不過有阻擋,但是二層的視野真的要比一層的棒太多了,一層的公交車你看到的東西容易隨著車會倒退,人容易犯暈,但是二層它看到的是遠方的風景,你一直看著前面的路,便不會迷茫腳下的路。
有時候真的想感慨,生在如今這個世紀真好,見證了時代的進步,一點一點地到如今的智慧時代,通訊工具從bb機,大哥大進化到諾基亞,到小靈通,翻蓋,半智慧機,智慧機,連耳機都從無線變成藍芽。
以前插上耳機聽音樂總是要拿著手機,或者放在上衣口袋,現在手機放在包包裡,也能聽到優美的音樂。
比起地鐵的速度,電車的自由,我更喜歡公交的節奏,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可以聽聽周圍人的生活,戴上耳機又可以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盡情遐想。
很多作家覺得孤獨是一個負面的詞語,比如法國的狄德羅說:“忍受孤寂或者比忍受貧困需要更大的毅力,貧困可能會降低人的身價,但是孤寂卻可能敗壞人的性格。”
我卻認為孤獨是跟自已的娓娓而談,夜晚去對話自已的靈魂,吹著晚風聽著歌,告訴自已的靈魂今天的生活,一天的喜怒哀樂,沒有人可以一直去陪伴我們,只有靈魂可以。
我現在喜歡和自已對話,我會沉浸在自已情緒,開心的時候笑的前仰後合,悲傷的時候痛哭流涕,儘管我的媽媽會罵我神經病,可是我仍然覺得現在的自已狀態是最好的。
我經常會在半夜在心裡與自已對話:嘿,老鐵,今天的我很厲害,又過了一天,今天的我出了一個洋相,但我覺得問題不大喲,你的夥計我今天成為了別人的笑話,不過沒關係,誰人沒辦過丟人的事呢,對吧。老鐵,今天的我騎車,掃了一個沒有腳踏的腳踏車,差點上班遲到。
以前我喜歡人聲鼎沸的樣子,我必須在吵鬧的環境下才能進入睡眠。
當喧鬧過後,人群散去,我發現我會更加孤獨,更加難以忍受孤獨,這個時候的我很可怕,因為我會為了不孤獨做一些事情,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