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的地方。

他沿著福州路走去,儘管這裡也有不少報社,如《時事新報》等,但同樣面臨著租金昂貴和空間狹小的問題。

福州路上的建築大多是石庫門式的老弄堂,雖有著獨特的歷史韻味,但對於一個新興的報社來說,這些地方顯然不太符合現代化的辦公需求。

隨後,李雲帆又轉往寧波路,這裡的情況也大同小異。《大公報》的編輯部坐落於此,街道兩旁的建築風格各異,有的是新式里弄,有的則是西洋風格的洋房。

儘管寧波路的交通便利,商業發達,但同樣因為地段好,租金自然也不菲,而且找到一個既寬敞又具有一定隱私性的地方依然困難。

李雲帆意識到,他可能需要考慮一些新興的或者正在開發的區域,比如法租界的邊緣地帶,那裡的租金相對較低,空間也更為寬敞。

此外,他也可以考慮租借一些舊工廠或者倉庫,並將其改造成適合報社使用的辦公空間。

這樣不僅可以節省成本,還能創造出一個別具一格的工作環境。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李雲帆決定調整策略,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商業區。

他開始關注那些正在崛起的新興區域,同時也留意那些有潛力被改造利用的工業遺址。

靜安寺附近的地區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氛圍吸引了李雲帆的注意。

這裡不僅交通便捷,而且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同時也在逐步發展成為商業與居住的混合區域。

李雲帆發現靜安寺周邊有一些老舊的建築正在進行翻新,這些建築既有傳統的上海特色,又融入了現代設計元素,非常符合他心目中的辦公環境。

此外,靜安寺附近的生活配套設施完善,餐飲娛樂一應俱全,對於報社員工來說,工作之餘的休閒活動也十分方便。

李雲帆還發現了一些舊工廠改造的創意空間,這些空間保留了原有的工業元素,同時加入了現代辦公設施,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工作環境。

這種空間不僅能夠激發創作靈感,還能體現報社的獨特氣質,吸引更多的人才。

而且,靜安寺到漢口路、福州路和寧波路的距離都不算特別遠。

漢口路、福州路和寧波路都位於上海公共租界的區域內,而靜安寺則處於租界的西部邊緣。

租界以後擴張後,靜安寺會包含在內,對於國內動盪的背景,這樣報社也有一分保障。

從靜安寺到這些地方步行或乘坐人力車可能需要半小時到一個小時左右。

最終,李雲帆選擇了一個位於靜安寺附近的舊工廠改造空間作為報社的新址。

這裡既有足夠的空間供團隊成員自由交流,又能保持一定的私密性和獨立性。

他進一步調查瞭解到,靜安區政府為了促進地區發展,對外出租的商業物業政策相對寬鬆,租金也比較合理。

李雲帆調查到靜安寺附近的地方的地價是一畝地20000元,一看到這個金額,李雲帆就打消了直接買下來的想法,因此轉而考慮租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