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報館路,位於黃浦區,是中國近現代新聞事業的搖籃,被譽為“中國報業第一街”。這裡匯聚了眾多知名的報社,如《申報》、《大公報》、《民國日報》等。

這條充滿歷史氣息的街道。街道兩旁,古老的建築與現代高樓相互映襯,訴說著時代的變遷。

我沿著街道漫步,感受著這座城市的脈搏。

那些歷經滄桑的建築,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彷彿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街道兩旁的店鋪琳琅滿目,各種傳統小吃、手工藝品應有盡有。

行人絡繹不絕,有的駐足觀賞,有的在小店裡挑選心儀的商品。空氣中瀰漫著各種香氣,讓人垂涎欲滴。

我站在民國上海的街頭,看著一輛復古的有軌電車緩緩駛過,發出叮噹作響的聲音。

這種老式的交通工具,彷彿帶我穿越回了那個時代,讓我感受到這個時代的獨特韻味。

我走在路上,隨手買了一份報紙。報紙的封面上印著“白話文”兩個大字。

我不禁感嘆,這個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慢慢流行白話文了。我翻開報紙,發現裡面的文章都用白話文寫成,語言簡練、通俗易懂,讓人一目瞭然。

我坐在路邊的椅子上,開始仔細閱讀這份報紙。

報紙上的文章涉及到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讓我對這個時代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其中一篇文章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它講述了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陳獨秀。

他倡導民主和科學,反對封建禮教,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使文學更加貼近人民群眾。

另一篇文章則介紹了魯迅先生。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以其犀利的筆鋒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稱。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用白話文描繪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和掙扎,揭示了社會的黑暗面。

除了陳獨秀和魯迅先生,還有其他一些人也提倡使用白話文。例如,胡適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主張“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認為文學應該貼近人民群眾,用白話文來表達思想和情感。

當然,除了這些政論文之外,還有一些通俗小說。

但是,我看了一眼後發現,都是寫的有關言情小說。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報紙成為了人們獲取資訊和娛樂的重要渠道。

這些小說以都市男女的愛恨離別為主題,情節曲折離奇,文筆細膩動人。

我不禁感到有些驚訝,因為在我的印象中,民國時期的文學作品應該更多地關注社會現實和人民疾苦。

然而,眼前的這份報紙卻讓我意識到,言情小說在當時的通俗文學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但是言情小說已經是老套路了,還是得另闢蹊徑。

現在要給報刊雜誌投稿,無非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兩種選擇。

嚴肅文學就是各種詩歌、散文、雜文和純文學小說;通俗文學則以消遣為主,比如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甚至是以賣肉為主的¯(◉‿◉)\/¯…小說。

當然,兩者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這就要看作品表達的思想是什麼了。

李雲帆想了好半天,終於還是決定先寫一些消遣作品,比如武俠小說。

文學類的文章太高大上了,自已一個默默無名的人,就算寫了,也沒名氣。所以他暫時不想去碰。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則是武俠小說字數多,動輒幾十上百萬字,可以長期連載,稿費源源不斷。

我突然想到,說起武俠小說,那就非金庸老爺子莫屬了。

在我的記憶中,這些武俠小說在原時空的現代也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深受讀者喜愛。

民國時期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