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為東道主的倆人,帶著我遊歷了幾個著名景點。

期間,我也趁機在腦海裡搜尋了與建築相關的內容,這讓我和林徽因有了更多的話題,也讓她對我有了好感。

……

在最後一天,我提出了去倫敦周邊的劍橋郡遊覽的建議,順便想參觀一下聞名遐邇的劍橋大學。

劍橋,中文翻譯過來叫做康橋,這個名字在我心中早已耳熟能詳。

劍河蜿蜒穿過城市,河上橋樑眾多,每一座橋都彷彿訴說著一段古老的故事。

與牛津大學的“大學中有城市”相比,劍橋大學更像是“城市中有大學”,文藝氛圍濃郁,劇院和美術館點綴其間。

深秋的季節,樹葉漸變金黃,我們三人漫步在劍橋的街頭巷尾,邊走邊聊。

徐至摩依舊口若懸河,談論著各種文學和藝術的話題。而我,則選擇了微笑不語,靜靜地觀察著他。

這幾天相處下來,我發現林徽茵對徐至摩的才學確實很欣賞,甚至可以說是迷戀。

她的眼神裡總是透露出對徐至摩的傾慕和敬仰。當然,徐至摩對她的殷勤備至也功不可沒。

不過,我並不打算揭穿這一切,只是想在適當的時候給徐至摩一個小小的教訓。

我們來到了劍橋大學的校門口,高大的建築威嚴莊重,彰顯著這所名校的歷史和底蘊。

我看著徐至摩得意洋洋的樣子,心中暗自冷笑。就讓你再得意一會兒吧,很快你就會明白誰才是真正的才子。

我們走進了校園,沿著古老的石板路漫步。徐至摩依然在喋喋不休地介紹著這裡的一切,彷彿他對劍橋瞭如指掌。

在傍晚時分,李雲帆站在橋上,凝視著天邊漸漸暗淡的餘暉,手中握著一支精心挑選的鋼筆和一張質地細膩的稿紙。

李雲帆的神情專注而深邃,彷彿要將整個劍橋的韻味都融入筆尖之下。

我緩緩地開始書寫,聲音低沉而富有節奏感:“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熟悉的詩句在橋上回蕩,與周圍的景色交相輝映。

這就是徐志摩在不久的將來作的一首詩《再別康橋》。

林徽茵和徐至摩站在李雲帆的身邊,靜靜地注視著他。

他們原本以為李雲帆只是在隨意塗鴉,卻沒想到他竟然在現場作詩。隨著詩句的展開,林徽因逐漸被李雲帆的才華和情感所打動。

李雲帆的筆觸流暢而有力,每一個字都彷彿蘊含著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詩句不僅描繪了劍橋美麗的景色,還表達了對人生、愛情和友情的獨到見解。

他的創作讓林徽因看到了他內心深處的世界,也讓她對他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