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想正好奇,往下繼續翻閱說明,發現針對這個問題軟體官方竟然還給出瞭解決方案,就是勇敢者及以上等級的使用者都可以申請“吶喊”小管家。
使用者在發表任何意見時只需要讓小管家負責稽核,小管家會稽核你準備發表的資訊,然後會給出相對應的建議,透過小管家釋出的言論無需承擔扣除公民分的懲罰,但是可能會被扣除保證金。
這又是為什麼呢,不是稽核透過了嗎?
“吶喊”上的解釋是,小管家屬於人工智慧,當你準備發表的資訊被小管家稽核後,有不妥之處小管家會給出修改意見及為什麼修改,可能冒犯到哪類人群。
當提示修改後,有些使用者就會假意修改以逃避小管家稽核,比如以藏頭詩,反話,同音字等形式避開敏感詞,實則沒有遵循小管家的修改意見。
這類資訊發表後被追責的話,軟體會調取小管家稽核記錄,如果小管家提出了修改,而使用者並沒有根據小管家的修改意見來,那麼該使用者就要被扣除保證金,如果從第一次發表就透過,或者根據小管家的修改意見來依舊被人投訴追責,那平臺會自動承擔責任,與使用者無關。
果然一旦涉及到公民分,任何規則都會無比詳盡,可見這個公民分對馬恩國的人民有多重要了。
再高一級的叫做,信仰者。
信仰者的單條言論曝光量增加到了500萬,互動次數也增加到了50次。而相比於勇敢者需要承擔的責任,信仰者的懲罰還多了一條視其影響程度,可能會被追討刑事責任,判處1到3年有期徒刑。
所以信仰者需要極其注重自己的言論,就連假設性,疑似性的言論也可能會被追責。
比如某條社會新聞是兩車相撞導致事故發生,一輛車是紅色,一輛車是黑色,信仰者發表“這紅車司機一看就知道是女司機開的”,這種言論也很可能受到處罰,所以信仰者在發表自己的看法時,務必注意客觀,不能帶入個人假設。
而最後一個等級,也就是人數極其稀少的,理想者。
這一等級的曝光量沒有上限,全看其發表的東西在各類演算法下能不能受到歡迎。
理想者的發表次數和互動次數都是信仰者的兩倍,但是理想者相比於信仰者,它的言論要求則更加苛刻,所以哪怕你有很多次數你也不敢多說,因為說多錯多,理想者的刑事處罰最高可達到10年,想想你就因為在“吶喊”上對某人或者某個群體說了不恰當的話,然後該言論發酵擴散,對某人或者某群體客觀上造成了損害,那你可能就要在監獄裡呆很多年了。
理想者的言論苛刻到什麼程度呢?
系統還進行了專門的講解,就是在描述中要極度的客觀,不能帶有任何主觀傾向,所以系統建議理想者需要學習縮減法,儘量使用最簡潔的文字描述,比如,某區發生了一起“妻子殺害丈夫的刑事案件”,事後調查是妻子因丈夫沉迷酗酒賭博,然後在一次酒後兩人發生爭吵,妻子趁丈夫熟睡將其殺害。
理想者在“吶喊”中若要描述這一事件,則必須保持絕對的客觀,比如不能使用“該女子在家勤儉持家,操持家務”或者“該男子平日酗酒無度,經常發酒瘋毆打該女子”這類帶有明顯主觀傾向的詞句。
因為這類描述沒有明確的界定,比如什麼才叫勤儉持家呢?一個星期打掃衛生幾次,接送子女幾次,課後輔導幾次,一個月在個人身上花銷多少,為家人做飯做了幾頓等等等等才能稱之為勤儉持家呢?
並且打掃衛生程度如何?課後輔導效率如何?做的飯菜數量質量如何等等這一些值得再細化的標準怎麼定呢?
就算有明確的界定標準,那如何取證又是一個大問題,畢竟在事情沒發生之前,誰也不會刻意去記錄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