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進店內,竟然一根立柱都沒有,讓整個大殿顯得尤為開闊而氣勢恢宏。這就是中國古建築的技藝。殿中聖母坐在正中,身旁有仕女,殿的四周環繞著很多尊彩塑。

“聖母殿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聖母殿中共有43尊彩塑,除了主像聖母邑姜旁邊的貼身侍女為後來補塑之外,其他均為宋代原塑。其中5尊宦官像、4尊著男服的女官像,33尊侍女像。聖母殿內部是以宋朝宮廷內的情景來安排的,也是宋朝宮闈生活的寫照。主像聖母頭戴鳳冠、身穿蟒袍,端坐其中。其他侍女各司其職,有傳令的、掌管印章的、負責梳妝的、灑掃庭院的、唱戲的、跳舞的,全部栩栩如生,窈窕多姿。為宋朝泥塑的高峰之作,被列入晉祠的“三絕”之一。這些彩塑均以當時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為原型,個子與真人等高,服飾也都體現了宋代服飾的特徵。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對晉祠塑像作出如下結論:宋代藝術重寫實,影響到塑像的取材,塑像雖為侍奉神而產生,面貌身形或據當時宮廷嬪妃婦女而成,所以弱骨豐肌,符合宋初社會審美標準,臉型清秀圓潤,並於神情間看得出,不同年齡、性格和感情……”

“的確是很不相同哈,和唐代的健美圓潤有很大的差距。”曉月湊過來和逸琪說道。

“就好像現在東亞和西方的身材審美差異似的。”逸琪回道。

“衣服也有些不同,唐代的感覺就華麗又飄逸動感,宋代的感覺就是清雅自然質樸,有種很強的文人感覺。”陸晨舉著相機挪到逸琪身旁說道。

“這些仕女的小表情還真是栩栩如生啊,你看這個,看起來特別淡然,這個就有些委屈,那個看著有點小清高。哎陸晨,你們那個古代文物公眾號我覺得可以多講講這些仕女,其實挺有爆點的,現在不是都流行爆改啊,漢服寫真啊,你們推出一個一個什麼爆改宋朝仕女的專題,我覺得能火哎!”曉月給陸晨出主意道,一邊還同時把高聞往這邊拽。

“確實啊,我還看到過有專業漢服博主做還原的,這些什麼髮髻的講解,挺有學問的。”

“是啊,你看這個是朝天髻,這個是包髻,我也懂一點。”曉月說著指幾個仕女彩塑說道。

“朝天髻就是先把頭髮梳到頭頂,再編兩個對稱的圓柱形髮髻,在髮髻下墊上假髮,簪釵等,讓髮髻前部高高翹起,再別上花飾、珠寶。有點現在高顱頂的意思。包髻呢就是用絹帛之類包裹,可以包成各種花形。”逸琪也補充道。在大學的時候她也在一個漢服社團,之前搞漢服上街活動的時候還專門學了一些做髮髻的學問。

“在侍女衣服的正面下垂綬帶,上面綴有不同形狀的玉佩,這正與《宋史·輿服志》中所說的“玉環綬”相吻合,表示侍女身份的標誌是由綬帶的顏色和玉環的形狀決定的。”導遊小姐姐的聲音也在繼續回想著,介紹仕女的詳情。

“那這一尊,你們看,這個我記得就是大家公認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尊,我記得是個唱戲仕女。”高聞指著其中一尊說道。逸琪跟著手指的方向望過去,一尊仕女高高的髮髻,面容微微含笑,身體微側,很是優雅的樣子。“說是她半個臉含羞帶笑,半個臉是剛剛哭過的樣子,被稱為是“雙面佳人”,是宋代侍女像的代表作。”高聞繼續補充道,“雖然我沒看出來哪半張臉是哭過的樣子,哈哈,但是確實是很漂亮。”

逸琪又靠近了一點,近距離看密密排布著的仕女像,果然每一尊都有細微的差異,也正因為這些細微的差異而顯得栩栩如生,有的仕女俏麗清新,而有的就顯的成熟穩重,有的嚴肅端莊,有的嬌憨天真,有的顯得鬱鬱寡歡,有的就俏皮可愛。體態上也是有的豐盈,有的纖細苗條,有的灑掃梳妝,有的奏樂起舞,有的擔負儀仗。逸琪一下子覺得曉月的爆改復刻提議極好,因為此刻她幾乎就能想象出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