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迷中謎:塑匠、裝藏、修繕、抗戰 下 (第2/4頁)
古藏尋者:消失的黃金 麥逸琪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佛光寺的時候,我還真有點激動,從我剛推斷的這個角度聽上去真挺靠譜的,只可惜不是。”
“那我總結一下,這裡關鍵詞,可以加個‘爺爺’是不是,哈哈”。高聞半開玩笑說道,手卻沒有停下繼續寫了起來“爺爺”。
“那不該是太爺爺嗎?爺爺當時還沒記事呢。”
“行那就寫太爺爺。”說著高聞補了一個”“太“,“或者說是家史。”
“哦說到太爺爺,我覺得抗戰也是個關鍵詞。時間地點人物嘛。”
“這確實沒得跑,說到抗戰我想起來了,書裡面寫那個,廣勝寺的時候有一段抗戰的故事,我找找啊。”高聞在電腦裡搜尋起來。“就是說抗戰時期保護經藏的。”
“趙城經藏?我也記得好像還有一段抗戰時期搶奪的故事”。曉月補充道。
“是的,也是傳奇。”
“我搜新聞時候也看到過,你看這篇”
曾藏在飛虹古塔中的《趙城金藏》,是如何度過抗戰時期的?
bj.bjd.com.cn/a/202207/26/AP62dfb4e2e4b0f8052692f58f.html
早在1936年,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就派人到廣勝寺考察,許以22萬銀元欲收購此部藏經,被廣勝寺拒絕。其後一些日本僧人先後幾次竄入廣勝寺,仍然想用高價買斷藏經,同樣沒有得逞。這兩件事情的發生,引起了具有強烈愛國心的廣勝寺僧人的警覺,為防止藏經遭遇不測,他們將經卷由霍山南麓的廣勝下寺遷移到山頂上寺,吊運進13級琉璃飛虹塔內,並用磚石固封,進行集中保管。
1938年2月26日,趙城淪陷,日寇據點離廣勝寺只有一公里的距離。在1940年至1941年間,日寇多次詢問《趙城金藏》的下落,寺中均謊稱已被李默庵運走。但沒有不透風的牆,日寇探聽到一些資訊。1942年的春天,日寇突然提出要在農曆三月十八廟會(陽曆5月2日)期間登上飛虹塔鳥瞰廟會勝景。力空和尚深知日寇來者不善,為了保護國寶,他深夜下山跑到數十里外的趙城縣抗日政府駐地興旺峪,找到時任縣長楊澤生,提出要將藏經交給抗日政府,並要求轉運延安。
深知事態嚴重的太嶽軍區領導立即轉呈延安,中共中央馬上電令太嶽軍區全力搶救《趙城金藏》。1942年4月27日入夜後,太嶽軍區基幹營、趙城縣遊擊大隊和洪洞縣遊擊大隊共百餘名指戰員,藉助夜色的掩護,穿過廣勝寺周圍的日寇駐防區,秘密進入廣勝寺。在寺內僧人的配合下,從飛虹塔頂取出經卷,傳遞到塔下。經過4個多小時的搶運,到午夜12時許,將藏經全部轉移出廣勝寺。戰士們跑步把經卷運到郭家節村的馱運站,馱運站事先準備好了馱驢,天亮前,經卷全部從馱運站起運。4月28日,安全抵達地委機關駐地安澤縣亢驛村。由於行動組織嚴謹,部署周密,駐廣勝寺附近的日寇沒有絲毫察覺。當日寇如期登臨飛虹塔時,才發現藏經早已被搬空。惱羞成怒的日寇欲拿力空和尚問罪,但這位愛國僧人早在藏經起運後就已浪跡天涯。
當年的7月6日,《新華日報》華北版以《趙城軍民協力衛護佛家珍藏,搶出廣勝寺古代經卷》為題,報道了《趙城金藏》脫險的經過。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為保證藏經的安全,太嶽軍區派人把經卷運到山勢險峻的棉上縣,藏在一座廢棄的煤窯裡,並指定專人保管,定期搬出晾曬,避免經卷受潮發黴。在此期間,有保管經卷的戰士遭遇日寇,為了保護藏經,把日寇引向相反方向而不幸犧牲。
“還有人犧牲啊...”
“沈老的書裡說這段沒有經過考證,只是流傳的說法,但是搶奪轉運《趙城經藏》肯定的的確確是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