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迷中謎:塑匠、裝藏、修繕、抗戰 下 (第1/4頁)
古藏尋者:消失的黃金 麥逸琪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不急不急,這也是個重大進展,我們先記下,“匠人”“裝藏”這兩個絕對是關鍵詞”。
“說到匠人我也想補充一下,我覺得高聞說的那個修繕的點,我讀這本書還有謎題的時候也很有共鳴。一般的相關著作總會對修繕一筆帶過而著重著墨於最初的塑造,畢竟年代的重要性無需置疑,而沈老這本書確是如數珍寶一般一一列舉,感覺是有意在強調這個視角。尤其是前面這些年代更早的這幾首謎題詩,南禪寺、鎮國寺那些,它視角感覺就是一個後代的匠人去修繕這些古蹟發出的感慨。但是呢,到雙林寺和小西天這些後面朝代的這種感覺就沒有了,而更像是真正始塑的描述。所以我在想,有沒有可能這個故事的主線就是以差不多明清的匠人的視角,講述他們參與到前朝的寺廟的修繕以及新的寺廟彩塑的創造的過程。”
“我覺得合理啊,我沒記錯的話,這9座寺廟除了是明清建的,明清都是有修繕的。當然了這確實在寺廟裡不稀奇,泥胎的塑像嘛,能留到今天,明清乃至民國到抗戰時期大多都是有修繕的。”
“這個點我之前沒提,也是覺得可能從找到寶藏的角度來說意義不大,但是正好說到了所以一起討論一下。但是我感覺補充上這一層是讓整個故事在時間脈絡上變得更合理的。”
“總之修繕這個關鍵詞我也先加上。” 高聞旋即在“匠人”“裝藏”後加上了1個“修繕”。
“逸琪和曉月還是先再分享一下你們有啥發現或者想法?也不急著有個結論。”陸晨說道。曉月對逸琪揚了揚眉示意她先說。
“我這裡因為沒法電子版檢索,外加都是一些瑣碎的材料,所以確實進度還比較遲緩,但確實瞭解了爺爺很多之前不知道的故事。我有一個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心理暗示啊,你們幫我也判斷判斷,就是抗戰時期這個塑匠故事應該是有繼續的,而且,有可能,只是可能,太爺爺太奶奶和爺爺是親歷者。” 逸琪頓了頓繼續說道, “爺爺出生于山西這個高聞你知道的吧?雖然不到十歲就跟著太爺爺去了上海,但是從他出生的1940年到去上海的1950年期間,他們一家人能確定是在山西的,那麼往前倒推,很有可能太爺爺在此之前也是一直在山西,甚至祖籍世代就是山西人。而且爺爺也多次返回山西考察著書,想必對於這段他童年可能記不太清楚的歷史也是已經考證清楚的。可能正是在考證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太爺爺和這些故事的相關性。他在這裡有寫到,走上古建和塑像研究也是受父親的影響,此前大家都當太爺爺是建築師和藝術家,可能建國之後也確實是,但是也許在此之前,他也是一個塑匠呢?如果這些故事就是太爺爺記錄下的呢?當然現在還沒有找到直接的記錄,但是我覺得可能性還是挺高的。”
“如果這樣想的話,沈老興許就是在記錄你們家族的歷史呢?”
“我也是但願如此。如果有這樣的家族故事,那我也挺榮幸的。只可惜爺爺生前竟然瞭解的那麼少。”
“害,誰不是,你讓我說我爺爺奶奶的事兒,我連他們年輕時候具體是做什麼的,哪裡讀的書都不太清楚,再往前到太爺爺太奶奶,我連他們名字都不知道。”
“所以你爺爺當時回訪山西的時候,有留下什麼行程記錄嗎?或許能參考。”
“有的,這一大螺的,你看,都是勘察的一些記錄,我還沒時間仔細看內容,但是前後加起來有一年多,拜訪的寺廟的少說四五十處。這書還真算是提煉濃縮過的,恐怕看這些勘察材料是很難發現具體地點的。”
“那你知道你太爺爺和爺爺當時在山西是定居在哪裡嗎?”
“這個倒不是看資料的,爺爺之前和我說是在忻州。”
“哦那現在不就是故地巡遊了?”
“是啊。所以之前我們推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