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六月剛過,陸泰仁老先生的至交好友陸本邦先生已年近八十,在祭壇前不無憐憫的用笨拙而有力的毛筆蘸墨寫道:

嗚呼,先生之為人一鄉之善士也。緬自汝水淵深,事業相承勿替。尼山派衍,書香獨得其傳。力殫窮經,豈止五車可載,功深汲古,直探二酉所藏。此先生之所以有其學也!

居川黔之境,處仁習之間,一旦逞學戰之干戈,伐文壇之鐘鼓。下筆無塵埃氣,舉趾有儒雅風者,舍夫子其誰哉?此先生之所以有其名也!

但因世道變遷,人心偷薄。每抱賈生之嘆,常懷屈子之悲。只蔬食而飲水,不合汙以同流。故雖坐老糧倉,二三子豈無同心,然則困守彈丸,千百年實亦少恨。此先生之所以有其清也!

年逾六十,歲近古稀。固享仁者壽,亦現金剛身。不屈不移,洵乎丈夫之範,無驕無諂,允矣君子之風。厚自責而薄於人,聽乎天以安其命,此先生之所以有其德也!

富能潤屋,豈少顏子孰外之因。德自潤身,何殫馮歡手中之鋏。時而玩水以觀山,時而歌風以詠月。或尋南湖之酒友,或訪北郭之詩人,隨地如意,觸景怡情,此先生之所以有其樂也!

芝凋庭宇,已傷考妣早失。聲斷雲天,終嘆雁行折翼。貽厥孫謀,有誰可裕其後,溯由我往,無人能光其先。故終悲多歡少,畢竟地老天荒。此先生之所以有其憾也!

嗚呼已矣。胡非先生之徒歟,但思斯文將喪,大道不行。泰山其頹,哲人其萎。瞻鯨鰲而增感,睹箕尾以興悲,月夕花晨,睹音容兮不見。詩壇藝圃,瞻笑語也無聞。不過師範長存,彷彿典型具在。此又為人所痛哭者也!想當年程門立雪馬帳承風,如坐春風之中,仰瞻時雨之化。我等雖未升堂以入室,實已刻骨而銘心。追憶前情,敢望大德,爰今就薦拔之辰,聊盡族友之誼,時饈不腆,祈來格焉,伏惟尚饗!

落款:本邦代後生作於某年某月吉日。

陸林宇及陸父建國讀罷後,聲淚具下,嗚呼跪於祖父靈柩前。古語有云:“情不至深者雖死亦不足惜!”

陸本邦先生,原上族人中的最後一位族長,年近八十,用高尚品德的一生和璀璨奪目的文采,為陸泰仁老先生作了蓋棺定論。

陸泰仁老先生大姐夫的長子,何衛仁作為新生代的一支筆,也撰文哀悼,文曰:

嗚呼,烏鵲南飛,方下梧桐之葉;銀蟾夜皎,將分桂樹之輪。瞻日月之迴圈,天地不老;感春秋之易盡,死喪增悲。憶大人德稟乾剛,心存公道。持家不外乎耕讀,處世皆處於謙和。人事每賴其調停,不偏不黨;親戚時叨其蔭庇,有寬有柔。子孫振振,皆為謝家之寶樹;家道秩秩,無愧李氏之芳園。所以樹風聲於族中,建諸天地而不悖;卜聞望於鄉里,質諸鬼神而無疑。正宜天年有加,享天倫而臻耄耋;何意極星忽墜,別塵世而返仙鄉耶?甥也,夙沾惠愛,情皆送於渭陽;茲值喪臨,禮可忘乎芹藻?爰執生鮮,聊陳薄奠。大人願不昧,其來格焉!伏惟尚饗。

外甥何衛仁還以魏碑筆法撰一長聯:晴天霹靂,誰料泰山傾倒?江河草木同此哭;平地驚雷,何期哲人枯萎!震旦風雲共壹悲。

他的葬禮史無前例的成為壩子上最為熱鬧的祭奠。周圍鄰里,家人朋友,自發敬勉了上千樹花圈,在鑼鼓喧天的奏樂中陪伴著夏天的雨水,目送這位受盡苦難的老人入土為安。鄉鄰們開始細數陸泰仁老先生一生為人勤勉正直,拿著羅盤替失主尋找耕牛、為不公義而遭受侵害的文盲代筆申訴、給讀不起書的瓜娃子繳納學費以及中年喪妻等陳年往事又再一次在這個偏居一隅的壩子上鮮活起來。在鑼鼓喧天后的沉寂中,陸林宇收到了上海某政法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和陸泰仁老先生預測的一樣,孫子要到遙遠的遠東城市,學習法律專業。

陸林宇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