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依舊是不存在的。

現在求索研究院最先進的電推進系統,在宇宙中進行飛船的加減速時,依舊需要對外拋射工質。

而想要將一艘遠航飛船,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八,

究竟需要在整個加速過程中,消耗多少工質……這些工質也是需要攜帶在飛船上,也是有質量的。

可以說,

只要想深入下去,這即便是對於莫道來說,都依舊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

……

61年,

在之前一世最巔峰狀態的電推進發動機實現過後,

莫道也沒有停下電推進發動機的研究。

只是再領著求索研究院相關研究團隊,

在電推進發動機的突破上,做著更新的嘗試。

一直到65年,

求索研究院誕生了室溫-6型的電推進發動機,

單個電推進發動機的推進速度,載重能力,相比於之前那一款電推進發動機,提升了大概百分之十。

同樣推進速度下的工質消耗比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最佳化。

對於,

求索研究院的相關領域研究員來說,這已經是相當巨大的突破了。

只是對於莫道來說,這點推進速度的增加,還是有些杯水車薪。

……

此外,在主持著更加強大電推進發動機研究的同時,

莫道也沒有放下其他同樣關鍵領域的一些研究。

在推進速度之外,

想要實現遠航,其次的問題,就是能源問題。

這是和電推進系統捆綁在一起的問題。

一個強大的電推進系統,必然需要更加強大的能源來支撐。

在需要避免航行途中多次加減速的情況下,

整趟航程中也很難得到能源物資的補充。

對於此刻人類絕大多數生產活動來說,

氦3反應堆都已經綽綽有餘,

但放在這艘想要較短時間內實現遠航飛船上,

氦3反應堆的能量密度可能還是不夠。

那麼,

就必然需要莫道和求索研究院在能源技術上再做出突破,

比如,拿出下一代的核聚變技術,

比如,重核聚變。

只是,更高的能量密度,也需要更加苛刻的反應條件。

即便是莫道親自參與,

即便莫道的思維能力在累世重來中,一世世每一世都被增強,

到此刻已經很難對比到了怎麼樣一個誇張的程度。

求索研究院相關領域團隊,對於這第三代核聚變技術的研究,依舊是進展緩慢。

不同於最初莫道實現氘氚聚變時,至少還有一些研究基礎,

從第二代的氦3聚變到第三代的重核聚變技術,中間跨越的幅度還是有些大了,

或許有很多前置技術,或者說前提條件,材料需求都未曾滿足。

……

當然,雖然更進一步的技術研究緩慢,但也沒有影響到已經誕生的技術,強人工智慧遂古智慧持續推動著之前求索研究院對地外太陽系的規劃落實。

65年,

在滾雪球一般的生產力增長的情況下,

距地最遠的工業中心,海衛一工業星建造所需的裝置,

供應主力,開始從月面工業中心,往著環火星工業叢集偏移。

在遂古的作用下,火星工業叢集已經建成相當規模,

依賴於火星和小行星帶,以及周邊其他行星的資源,

火星工業叢集已經開始能夠完成一